此前在知乎有一个热门问题:“如果高中就确定将来考公务员,是不是一定要上 211、985 高校?到了大学,是不是大一就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 同时,也有不少家长咨询,希望孩子今后考进体制,应该上什么层次的大学,什么专业考公机会多。
有些学生分数很高,本来可以去很好的学校,但为了方便考编,选择了警校,或者是一些县区农业、水利等定向培养的事业编志愿。高中生就这样锁定了自己的一生,这得有多没意思啊。
### 一
高中就确定要考公,这事儿有点离谱。就拿我来说,高中时我一心想着要改变世界。现在过去将近 20 年了,在部委里工作也将近 12 年了,能改变的,也就只有调研报告上,是用 “去”,还是用 “赴 ”方调研。要是领导管得严,我连这个决定权都没有。
其实啊,我们连明天吃什么,往往都预测不了,更别提规划 4 年、6 年后的人生了。为啥这样说呢?因为时代在不断变化,今天的预测,只是依据今天的事实。几年后,世界还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呢。
10 多年前,最火热的专业是土木工程、建筑类的专业,那是房地产、基建最火爆的时候。可如今,土木、建筑和规划,早已经成了劝退专业。
再往前推个六七年,最火的是计算机类专业,那时互联网大厂正爆炸式增长,随便去一个大厂做程序员,轻松年薪二三十万,别提多风光了。那几年的计算机专业,火爆得不行。
但这两三年,程序员的 35 岁事业危机、秃头身体危机、996、大厂裁员,互联网增长遇到瓶颈,计算机专业又开始冷了。
同样,这两三年公务员火热,是因为整体经济不太好,大家都想往体制内躲。可谁能知道三年后、四年后是个啥情况呢?
再说了,等你 4 年本科、6 年硕士毕业,顺利考上了公务员。可没过两年,经济形势好转,你还在体制内苦熬一个股级干部,你的同学们却借着经济大潮赚得盆满钵满。到那个时候,难道你要辞职下海吗?
### 二
很多人被近 10 来年公务员相对较高的收入迷了眼。可体制内的工作,其实也是有周期性的。
90 年代的公务员,那叫一个穷。各地政府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项财政收入,穷得叮当响。乡镇一级主要靠的是农业税。那时候的公务员、老师,工资都很低,而且还经常发不出工资来。那也是一个公务员下海的大潮。
后来,房地产商品化、城市化进程开始,各地政府靠卖地挣得盆满钵满,钱一度花不完。2012 年八项规定之前的六七年里,工资虽然不高,但 “福利” 却非常好。八项规定之后,大多数地方都给公务员搞了年终绩效奖,一下子公务员的收入就上去了。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公务员的收入,很多都能达到 20 多万。更高的,像一些开发区、街道,甚至能达到 30 万以上。就算在一些落后地区,年终奖也能发个三四万。
但这几年房地产不景气,土地卖不出价钱,地方财政顿时就紧巴巴了。发达地区还能靠大量企业税度日,欠发达地区没啥大企业,中央转移支付也不够用,再加上一堆地方债,很多地方公务员的年终奖都没了,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
去年,上面开始对江浙沪、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公务员的收入进行规范,取消了很多绩效、奖金项,有的直接降了七八万之多。
所以啊,时代是在变化的,用现在的思维去指导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生活,那不就是刻舟求剑吗?
还有,很多人觉得公务员好,这其实和高中时暗恋隔壁班女生是一个道理。没亲自干过公务员的活,你根本不可能了解这个工作的难和苦。
高中生还没进入社会,对公务员这份工作的理解,只能靠想象。就算在知乎、抖音上看到有人说公务员加班苦,写材料痛不欲生,难道就会真的明白这些苦和痛吗?当然不可能,这就好比一个没谈过恋爱的人,永远无法真正体会恋爱中的酸甜苦辣。
用想象,甚至是幻想引领生活,结局很可能是悲惨的。
### 三
所以啊,高考后填报志愿,不能真的只把考公务员作为唯一的目标和方向。最好的选择,是保留各种可能性,让自己的就业基础更加稳固,能应对未来形势的变化。
比如说,如果真的把考公作为唯一目标,那报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专业,考公是很不错的,党校、宣传等有的单位指名要这个专业。可是,要是毕业后考不上理想的公务员,或者形势变了,公务员不吃香了,又不想当公务员了,你会发现几乎没有其他就业的可能性。
反过来,如果你读的是一个好大学,专业可能不是特别好,但你大学的牌子,足以证明你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很多企业也愿意为你开绿灯。
本科教育本来就是通识教育,强调的是个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知识面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专业知识。很多大学本科招生,是按照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就是希望学生基础扎实一点,今后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局限在小小的专业领域内。
当然,也有一些专业是有长久性和稳定性的,比如医生、会计、律师,这些都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的人才。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缺乏冒险精神,不愿意承受职业发展风险,就图个稳定的人,读医学、会计、法学等技术性强一点、长远来看又有发展空间的专业,是不错的选择。
还有人觉得,211、985,或者说双一流大学,对于考公的意义,就只是能参加一些定向选调的机会。这种想法有点短视了。一个好的大学,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学习能力、知识面等基本能力。这些东西,就是基础。
而且,一个好大学的牌子,是一个人最好的标签。很多省面向顶尖高校搞定向选调,也是因为这个。同样,一个好大学的牌子,让你到市场上去发展、打拼,也会获得更多机会。
所以,不管未来走哪条路,考一个好大学,打牢自己的基础,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是关键。
### 四
那如果大一就铁了心选择公务员这条路,应该怎么准备呢?
别以为从大一开始,全身心准备行测、申论、面试,花四年时间备考,就能得高分。这种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备考方式,确实能让你考个不错的分数,但要是想和真正的高手竞争好岗位,那就远远不够了。
因为申论、面试水平的提升,是根本性能力的体现,而不是靠应试备考 “背” 出来、靠大量练题 “练” 出来的。
你可以把几十万字的各种理论、文件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但如果你没有全面看过历史、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书,没有深刻思考过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事件,你永远无法理解什么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脑子里也想不明白,嘴里更讲不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意义所在。
因为你只会背书,可公务员需要的是能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有效提出解决方案的人,更需要那种能从众多社会现象中,看到问题本质,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理论的人。
背书?说实话,大学生在这一点上还不如五六岁的小孩厉害呢。
在大学里,要想真正提升公考能力,写出有思想、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的作文,面试能讲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把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考官说得连连点头,和高手竞争好岗位,除了常规行测练习外,还得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历史、政治、社会等知识积累,提升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提升表达能力,能把话说清楚、说明白、逻辑条理清晰,还要有写好文章的文字能力。
这些根本性能力提升了,不管是考公务员,还是去应聘央企、国企、互联网大厂等企业,都有帮助。这些能力也能提升处理婚姻家庭、朋友关系等问题的生活智慧。
关于申论和面试的本质,如何提升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搞定公考面试的思维方法、表达逻辑、答题框架,可以参考一些专业的公考资料和课程。
现在有不少针对公考面试的资料和课程,比如一些真题解析资料,会对每一道题的审题、思考框架、答题点的思维方法等,做详细注解说明,对申论写作也有很大帮助。
还有的课程专门注重启发性,能帮助考生迅速提出自己的观点,适合有一定基础、能独立思考的同学,以及报考对能力要求很高的高层次单位的同学。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系统的课程,难度不高,主要是对一些常规结构化题型的思考和分析方法进行讲解,适合报考岗位要求不高的同学。
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资料和课程,来提升自己的公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