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指的是那些因各种原因失去谋生能力,只能依靠别人施舍来维持生存的人。他们或是因为突发变故,或是因终身残疾而无法工作,只能以行乞为生。这种群体自古就有,历史上最有名的乞者,当属幸运的伍子胥。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类所谓的“职业乞丐”。他们过度消耗大众的同情心,让许多好心人上当受骗,反而挤压了真正无助者的生存空间。人们在施舍前常常犹豫,不确定眼前的乞者到底是不是真正值得同情的人。
几年前,大街上随处可见乞丐,有的颤巍巍的老人,有的满脸横肉的壮汉;有人病卧街头求助,也有人因残疾四处乞讨;还有守在十字路口的老妇人,甚至是追着路人强行索要的孩子。不仅如此,还有车接车送、定点“上下班”的职业团伙,乞讨方式多种多样,却难以找到人们印象中“真正的乞丐”。尤其是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栏目曾曝光东莞丐帮的黑幕,更是触目惊心。
报道指出,当地丐帮勾结人贩,将被拐卖的儿童人为致残后逼迫他们上街行乞,早上统一“投放”,晚上逐个“回收”,并强行没收所得,以此牟取暴利。真相曝光后,全国范围内掀起打拐寻亲行动,有效打击了丐帮的嚣张气焰,也让街头的乞丐数量明显减少。但另一方面,人们发现自己的善心竟在助长罪恶,不免心生警惕,开始收起善意。这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弱者更难获得援手,他们面对的往往是冷眼与嫌弃,也渐渐失去了上街乞讨的动力。
就在此时,疫情突如其来。为了保护人民健康,各国纷纷采取措施限制人员聚集。我国更是发挥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的优势,层层落实到户。既然人们不能随意上街,乞丐又该向谁讨要?一些真正依赖乞讨度日的人,只能在夜幕下翻找垃圾桶充饥,不过数量并不多。至于那些平日依靠乞讨发财的职业乞丐,在疫情管控下收入锐减,眼看积蓄消耗殆尽,干脆退掉租房,回到老家享受之前的积蓄。可以说,疫情防控意外地减少了乞丐乱象。
与此同时,精准防控下,村委会、居委会对辖区居民的生活情况掌握得非常清楚。谁家缺菜,谁家断粮,他们都能及时上报,协调相关部门提供低保、临时救助等支持,让最困难的群体获得基本保障。既然能够靠政策帮助维持生活,谁还愿意在街头忍受白眼和冷漠?加之当时出门到处需要扫码,乞讨几乎寸步难行。由此,街头乞丐的身影逐渐消失。
这种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对弱者的关怀在增强。让真正的困难群体不用靠出卖尊严求生,而是能够得到保障,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应有之义。
不过,我们仍要保持冷静。一些人并未彻底消失,而是换了方式,转向网络行骗。他们通过直播编造各种悲惨遭遇,打着“火灾”“重病”的旗号博取打赏。实际上,这类所谓“网络乞丐”与街头的职业乞丐无异,不值得轻易施舍。毕竟,若真有无法生存的困境,当地政府和社区绝不会袖手旁观。
乞丐在街头的消失,有社会治理的成效,也有疫情的特殊作用。但新的问题依然出现,我们需要在善良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守护真正的弱者,也要警惕假借悲情牟利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