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实验学校科学课上,学生采集素材并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制作动画。 学校供图
编者按
随着《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的发布,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迎来新的任务。中小学如何设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教什么?怎么教?围绕以上问题,本期专刊刊发记者采访报道,并邀请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敬请关注。
核心阅读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开展犹如一根线抓住一张网:一根线是学校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规划的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培养路径;一张网是中小学全学科深度互动、系统性贯穿培养所交织的教育网络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中小学学生作为智能时代的“原住民”,培育他们的人工智能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2025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明确提出: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素养。通过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形成“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育科技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人机协作能力、人工智能素养及社会责任意识。
1
将人工智能知识分解融入各学科课程
当前,部分发达地区已具备单独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条件,但更多地区因师资短缺、设备不足等,尚不具备直接开展课程的能力。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本质上是数学、语言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产物。这种交叉决定了人工智能知识可以被解构并有机地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因此,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既是现阶段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过渡性选择,也是未来深化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重要保障。
在具体的学科融合实践中,信息科技课作为主阵地,系统介绍算法思维、数据处理和编程实践。理科课程可以侧重原理讲解和逻辑训练:数学课通过概率统计、函数优化等内容,让学生理解机器学习的数学基础,如用贝叶斯定理解释垃圾邮件过滤、用梯度下降演示机器如何寻找最优解;生物课可以通过对比生物神经网络与人工神经网络,展示仿生学对技术创新的启发。文科课程则承担价值引领和应用展示的任务。艺术类课程可以探索人机协作的创新形式,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思考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全学科参与的融合模式,不仅可以减轻单独开设课程的压力,而且利于人工智能教育全方位渗透学校教学,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人工智能,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同时为后续深入学习人工智能奠定知识基础和做好思维准备。
2
以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公民为核心目标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公民,这一定位要求构建涵盖知识储备与高阶思维、技术识别与应用能力、价值观与伦理意识3个维度的目标体系。
知识储备与高阶思维的培养是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认知基础。学生需要建立人工智能整体认知框架,了解其发展脉络、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并具备4种高阶思维能力:一是计算思维,学会问题分解、模式识别、抽象建模和算法设计;二是系统思维,认识到人工智能是由数据、算法、算力等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三是创新思维,勇于探索人工智能新的应用场景;四是批判性思维,具备理性评估技术的能力,可以识别技术局限。其中,理科课程重点培养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技术课程强化算法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文科课程则更多培养批判性分析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技术识别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成为智能工具的明智使用者。教师要在教导学生应用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教学引导学生精准地使用技术。让学生能够辨别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识别深度伪造、虚假信息等技术陷阱。特别是培养数据素养,学生要理解数据的价值与风险,知道个人数据如何被收集和使用,掌握基本的隐私保护方法,学会在便利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价值观与伦理意识的培养则是让学生形成对人机协作的正确认知,理解人工智能是增强而非替代人类能力的工具,学会发挥人类在创造力、同理心、道德判断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效率提升和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等。这些问题的探讨主要在人文社科课程中展开,但也需要在技术实践中不断强化。
3
按学段特点分层递进设计教学活动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活动设计必须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从具体到抽象、从体验到创造的进阶式实践体系。
小学阶段以游戏化和体验式活动为主。低年级的人工智能教育可以通过“不插电”方式进行,如开展“分类大作战”让学生根据不同规则对物品分类,理解机器学习的分类原理等。高年级逐步引入项目式学习,如“智能校园”项目,学生先调研校园问题,然后设计智能解决方案、学习相关技术原理,最后利用图形化编程工具实现简化版方案。
初中阶段的活动设计,可以利用学科教学和技术实践并进的模式,设计富有学科特色的实践项目,实现从感性体验向理性探究的转变。如物理课开展“智能小车”制作,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的组装调试,理解感知—决策—执行的智能系统架构。学校还可组织人工智能社团、创客空间、无人机等第二课堂,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深入探索的平台。
高中阶段的活动应突出研究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一阶段可以开展三类学习活动。第一类是研究性学习项目,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真实问题,如利用机器学习改进天气预报准确性等,完成从文献调研、方案设计、实验验证到成果展示的完整研究过程。第二类是跨学科综合实践,如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从复现智慧家居、智能交通等智能工具的功能,到创新解决现存的痛点问题,在多学科知识整合中培养系统思维。第三类是人文反思活动,组织模拟法庭、职业规划工作坊、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化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学校还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展研学活动,去企业参观产业应用场景,从而加深他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开展犹如一根线抓住一张网:一根线是学校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规划的脉络主线,从小学的游戏化启蒙到中学的项目式探究,再到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形成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培养路径;一张网是多学科深度互动、系统性贯穿培养所交织的教育网络。学校在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通过“一线串网”,让每个学生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人工智能素养。
(作者关博系广西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袁磊系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5年度委托重点课题“广西推进中小学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路径研究”[2025AA42]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4日 第04版
作者:关博 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