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留学圈,东南亚成了新热词。
英美澳加越来越难申、越来越贵、签证卡得死、汇率涨得疯、家长焦虑得夜不能寐。在这场全球教育“通胀”中,物价低、门槛松、签证友好的东南亚,悄然成了不少家庭眼中的高性价比出口。
香港《南华早报》9月初的一篇报道称:“未来5到10年,将是中国学生赴东南亚留学的黄金时代。”
但在家长群和社交媒体上,讨论的声音却并不统一:
“东南亚留学太水了”
“回国找不到工作”
“不是电诈窝点就是假文凭”
……
质疑、担忧、跟风,在媒体的宣传与家长的疑虑之间,我们联系了几位北京孩子,他们正是东南亚留学热潮中的亲历者。
有人逆袭进了大厂,有人被困在求职泥潭中,也有人在异国的夜晚独自崩溃。
图源 《边水往事》
Part.1
新加坡留学归来
就业时却有“不配得感”
在北京的留学生圈里,流传着一条几乎人人心照不宣的“鄙视链”:美国在顶端,其次是英国,再往下是澳加,最底层是东南亚。久而久之,这种看不见的等级感成了小轩心里的一根刺。
“听多了以后,我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去新加坡念书就比英美差。”
小轩,23岁,北京人,今年刚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应用商业分析专业毕业,拿到了京东金融部门的正式offer,年薪约40万。
这一刻,对他来说像是一种迟来的证明。
时间倒回到高二,他从北京一所重点中学转学去新加坡,为的是近距离备战NUS。
“我爸妈当时说,既然目标是NUS,那就得提前在那边读,适应教材和节奏。”小轩回忆道。
那时他还记得第一次在新加坡上数学课,老师全程用英文推导统计模型,他愣是一个字没听懂。下课后,他在宿舍反复看录屏、查单词,直到凌晨两点。
“那段时间,连梦里都在背专业词汇。”
要考进QS全球排名第8、亚洲第1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并不容易。根据2025年校方公开数据,国际生本科录取人数仅一千多人,录取率不到5%,和藤校几乎持平。
图源 | 新加坡国立大学
作为曾经的朝阳区中考前100名,小轩并不陌生竞争的味道。
“寒暑假别人出去旅游,我就在上培训班。其实辛苦程度一点不比国内高考轻。”他说。
真正让他焦虑的,是毕业前的那段时间。
“教授的标准特别高,挂科率也高。每次出成绩前我都紧张得睡不着。”
到了求职季,小轩的自卑又一次浮上来。“北京是留学人才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啊。我甚至担心自己一毕业就失业。”
他常想:别人有硕士学历、名校背景、实习经历,我就只有本科、NUS、零经验,这样真的有竞争力吗?
直到收到京东的录用通知,他才真正松了口气。
“面试时我还问面试官,为什么会邀请我这个本科生来面试?”
那一刻,小轩突然意识到,学历的“鄙视链”其实只存在于留学生自己的世界里。
“拿到就业市场上去比一比,文凭值不值钱一目了然。”
他也直言,东南亚留学的整体口碑确实被一些“水项目”拖了后腿,那种“不用雅思成绩、不看高考分数、轻轻松松就能拿教育部认证文凭”的宣传,误导了不少家长。
“真正好的学校,比如NUS、NTU,全英文授课、学业强度高,含金量也十足,好的专业,在就业市场还是很受欢迎,别被就业焦虑迷惑了。”
Part.2
为规避高考而留学
没想到是“深坑”
与小轩“名校毕业、顺利进大厂、年薪四十万”的光鲜路径不同,Alice的留学故事则显得更曲折。
从马来西亚留学归来后,她在家待业了两年,自嘲是“全职女儿”。
这两年,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考雅思、改文书、换中介上,希望能去英国或美国读硕士,最好是QS排名前50的大学。
她也曾经想过要不要就读个“水“校算了,但是她父母坚持不同意。
通过马来西亚留学,Alice的父母已经被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搞得心累,不想硕士也来个”水“的,一定要她考一个货真价实的硕士。
可现实并不宽容,两年过去,申请依旧颗粒无收。
Alice,25岁,北京人,毕业于马来西亚泰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初中毕业时,她的中考成绩没上普高线。为了避免去职高,父母一咬牙,把她送到了马来西亚读高中。
“那时候家里人觉得,国外高中宽松一点,说不定还能考个好大学。其实大家都没太想明白后面该怎么走。”Alice说。
去马来西亚前,她对未来的想象是轻松的:阳光、海岛、国际化的课堂。但真正到了当地,她才发现教学氛围和国内完全不同。
“老师上课讲得慢,也不怎么布置作业,考完试直接放假。刚开始挺爽的,后来也觉得心慌。”她说,“那时候觉得时间很多,没事就去旅行,泰国、印尼、越南都跑遍了。”
Alice在朋友圈里发海岛照的时候,北京的同学正在发“高考倒计时100天”。
“他们天天喊卷,我在海边喝椰汁。那会儿觉得自己躲过了高考的苦,挺幸运的。”
但好运并没有延续到大学毕业。
图源《孤注一掷》
Alice大学学的是旅游管理。临近毕业时,家里帮她托关系进了东三环的一家五星级酒店,职位叫“管培生”。
“我当时还挺激动,以为能轮岗、能学点管理。结果第一周就被分到房务部,每天推车、收床单、吸地毯。”
她苦笑,“说是管培生,其实就是客房清洁员。那种工作,旅游职高毕业的也能干。”
有一次她在走廊擦玻璃,碰到酒店的HR领着一位刚入职的新人走过,对方是英国名校酒店管理硕士。
“我心想完了,我连个硕士都没有,还是马来西亚三流大学毕业。”
帮忙介绍工作的前辈安慰她:“能进房务部就不错了,现在五星级酒店最不缺的就是留学生。哪怕是英国回来的硕士,也得从前台干起。”
那一刻,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学历鄙视链”的重量,更加深了去英美读硕士“洗白学历”的念头。
留学这条“规避高考”的路,看起来轻松,如果没有规划好,实际上是一个深坑。
Part.3
“活着回家就算胜利”
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个留学生这么描述自己的泰国留学:“只要不被电诈、不自杀,活着回到祖国,这留学就算是成功了!”这句话底下有上千条评论,大多是“深有同感”。
在不少人眼里,东南亚留学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如果不是因为学费便宜、录取门槛低、成绩不好,大家估计都不会选择东南亚留学。
少谦也是报着这样的目的前往东南亚留学,少谦20岁,清迈大学计算机专业大二在读。
“我已经考虑要转学了,”他说,“主要原因就是安全和个人适应的问题。即便是我妈妈陪着我,每天都像是生活在防备之中。”
他停顿了一下,“要提防被骗,要提防突发事件,久而久之我整个人都绷着。”
他说,经过亲身经历,他才明白:家长眼中那条看似“性价比高”的留学捷径,走起来一点都不轻松。
少谦选择去泰国留学,最初是源自爷爷奶奶十几年前在泰国投资房产的经历。
“那时候他们在清迈买了一套公寓,用的是在北京买房的首付钱。每年冬天去住一两个月,晒太阳、吃水果,那种生活太舒服了。”
从那时起,全家人都觉得泰国是个温暖又友好的地方。“所以当我成绩不不够理想,家里就想去泰国嘛,也算熟门熟路。”
但少谦说,现实比想象的“热带天堂”要冷很多。
抵达泰国的第一个星期,他就被热情的“室友”骗走了5000块。
“那天晚上,他打电话让我帮他垫一笔急用钱,说第二天就还。我转完钱之后他就消失了。”少谦去报警、去银行、找律师,折腾了两个月,最后警方认定“证据不足”。
“就连律师都劝我算了。你一个外国学生,不可能斗得过犯罪团伙。”
少谦叹口气:“那一刻我真的是绝望。被骗事小,觉得自己像个傻子事大。”
图源《孤注一掷》
那次事件之后,他对泰国的好感值直接“归零”,甚至“变负”。
“我不敢接用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
加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他越来越焦虑。
“老师讲泰语,学生交作业混乱,宿舍断电、快递丢失这种事太多了。”
他情绪持续低落,睡不好、胃口也差,后来去医院检查,被诊断出重度抑郁与双相情感障碍。
“今年我挂了两门专业课,彻底崩溃了,就想着转到新加坡,哪怕安全一点也行。”
但转学没那么简单。除了成绩门槛高,还卡在家庭经济上。
少谦的父母是普通工薪阶层:“我在泰国一年学费加生活费要十多万,算是家里能负担的极限。如果去新加坡,至少要翻倍。”
他苦笑着说,“爸妈算了好几遍账,最后说如果真要去,可能要卖掉北京的一套房。”
对父母想卖房这事,少谦心里五味杂陈。“我不想让他们为我再折腾,但我也知道不走不行。我在这儿根本学不下去。”
如果退回国重考,他自嘲:“以我的成绩,二本都悬。”
他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先能转成了再说吧,至于能不能进名校,我都不敢想。现在的目标就一个,活着把学留完。”
经历过这一切后,少谦总结:“最大的教训是,我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太少。以前觉得东南亚物价低、气候好、文化包容,但那只是游客视角。真正生活在这里,才知道治安、教育、心理压力都不是朋友圈照片能反映的。”
他顿了顿,补充道:“说白了,我们把东南亚当成了逃避高考的出口,结果绕了一大圈,发现这条所谓的捷径,其实是条没有回头的路。”
Part.4
写在最后
可以看到,北京孩子在东南亚留学的态度,呈现出两极分化。
一部分家长坚信:“既然要出去,就去最好的大学,读最硬的专业。”他们希望孩子像小轩那样,凭实力拿到名校offer,用真本事赢得职场起点。
另一部分家长则更务实:“能有个海外学历就行,总比在国内高考被淘汰好。”学校名气或学术含金量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平安毕业就业,就算圆满。
认真学习与混文凭之间,矛盾着,也共存着。
东南亚留学只是一个缩影,这种“学历功利化”的心态,其实普遍存在于全球留学市场。“教育的最大悲哀,是人们为了文凭而忘记了学习。”
小轩靠努力打破了“东南亚鄙视链”,Alice还在为“学历洗白”努力,少谦则在焦虑与现实中寻找出口。不同的结局,映照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而留学?
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学校排名决定的。那些熬过孤独、认真学习、懂得自我管理的孩子,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发光;而那些一心想走捷径的人,哪怕漂洋过海,也终究会在原地打转。
在留学这条路上,选择不同,结果也早已写在选择里。
下一篇:秀洲全力以赴建设教育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