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儿园嘛,玩得开心就行!”这话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多少家长因为误读所谓的快乐教育,对孩子不管不问不引导,等到孩子上学后才发现教育上的缺失,追悔莫及。真正的快乐教育是给孩子掌控生活的能力和底气,而非放任自流。幼儿园是“练内功”的黄金期,一定要让孩子掌握以下五种能力。
情绪管理能力
从小炸毛的娃,长大容易爆雷。孩子一不顺心就躺地打滚?不是娃脾气差,是你没教他“情绪开关”。情绪失控的孩子,智商再高也容易翻车。
家长怎么做?
给情绪贴标签:娃抢玩具大哭时,别吼“不许哭”,问他“你是因为小朋友不还玩具生气吗?”孩子能说出情绪,就解决了一半。
教他“冷静神器”:当孩子情绪来了,告诉他深呼吸像吹生日蜡烛,画画把怒火变成怪兽,方法越具体越管用。
家长先戒掉“咆哮体”:家长如果不能以身作则,总是情绪失控,孩子很难掌握情绪管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
你替孩子走的路,都成了他的“坑”。生活自理不是小事,而是独立人格的起点。所以那些追着喂饭、帮着穿鞋、替收拾书包的孩子,永远无法真正的长大,受挫能力也很弱。
家长怎么做?
玩“小能手闯关”游戏:把学技能变成一个个闯关游戏,孩子玩的同时就把本事学到了。
忍住代劳的冲动:哪怕孩子把衣服穿反,也要夸一句“你自己做到的,真厉害!”
语言表达能力
不会说话的娃,心里憋着“炸弹”。孩子被抢玩具,只会哭;想加入游戏,却缩在角落。语言能力差的娃,上学后更吃亏:课堂上不敢提问,知识点一知半解;写作文半天憋不出三句话;和同学闹矛盾,明明占理却说不清。
家长怎么做?
当“话痨家长”:孩子指天空说“鸟”,别只回“对”,可以说“那是灰色的小鸟,翅膀张开像扇子,是不是飞得很高呀?”。
睡前玩“故事接龙”:比如你讲“小猪去超市”,让孩子接着编“买了草莓蛋糕”,不要怕天马行空,其实越离谱越练逻辑。
玩角色扮演游戏:比如和孩子演“警察和小偷”的故事,让孩子模仿他喜欢的角色,尽量用完整句子的跟你沟通。
独立思考能力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娃,往往没有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容易人云亦云,甚至走上歧途。家长总认为孩子年龄小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凡事都要替孩子决定,即使孩子长大他仍然无法为自己做主。
家长怎么做?
做好“提问器”:提问时需注意技巧,确保问题适当、无指责潜台词、具启发性和具体性,从而引导孩子深入思考。
开放式讨论:营造一个开放、宽容、民主的家庭环境,允许孩子不同的观点和思路存在,鼓励他的新想法和创新思维。
专注探索能力
专注力和探索能力是学霸和学渣的第一道分水岭。有的孩子玩玩具玩不到3分钟就没耐性了,或者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会摸摸这一会摸摸那,并不是多动症,是专注力被毁了。
家长怎么做?
“全家断电半小时”: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全家关电视、收手机,一起拼图或读书,让孩子体验深度投入的快乐。
游戏化训练:只要是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游戏都可以,每天5分钟,眼睛和大脑同步加速。
闭嘴原则:孩子在专注做某件事时,忍住那句“喝水吗”“画得真棒”,你的夸奖反而对他是干扰。
上一篇:童蒙启画:早期教育塑画面感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