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人口流动”是一个核心考点。这部分内容常与城市化、区域发展结合,是综合题的高频出题点。

一、核心概念辨析(选择题易错点)
1.人口流动:指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空间上变动,但户籍不变)。例如:农民工外出打工、商务出差、旅游等。
2.人口迁移:指人口长期离开原居住地,迁入另一地定居的现象(通常伴随户籍变更)。例如:三峡移民、出国定居。
高考重点考查的是“人口流动”,特别是以农民工为主的乡城流动。
二、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推拉理论)

这是分析所有人口流动问题的万能框架。

答题技巧:在分析具体案例时,要有主次之分,通常经济因素是主导,但也要结合具体情况。例如,新疆吸引人口迁入,早期可能是资源(石油)开发,后期可能是“一带一路”的政策红利。
三、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与方向

1.流动规模:巨大,并持续增长。
2.流动方向(总趋势)
(1)从农村到城市(城镇化进程的核心动力)。
(2)从中西部地区到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
3.流动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
4.流动形式
(1)个体流动 → 家庭式流动:早期是青壮年男性单独外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是举家迁移。
(2)短期流动 → 长期定居:很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居住,产生了强烈的“市民化”需求。
四、人口流动的影响(利弊分析)

这是综合题最常考的环节,必须从迁出地和迁入地两个角度,进行利与弊的双面分析。

五、新时代人口流动的新趋势(高分关键)

这是近年高考的热点,需要特别关注。
1.回流现象/返乡创业
(1)原因: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生活成本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崛起、政策扶持(如乡村振兴);外出务工者积累了资金、技术和经验。
(2)影响:促进迁出地经济发展,优化全国人口分布,缓解“大城市病”。
2.人口向省会城市和强中心城市集中
随着高铁网络完善,人口不仅流向东部,更流向各省的省会等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强省会”趋势。

3.跨省流动向省内流动转变
随着本地就业机会增多,部分劳动力选择在省内就近城镇化。
4.“逆向”流动现象
部分高学历人才为追求更低的生活成本和更好的生活环境,从一线城市流向新一线或二线城市。
六、经典答题术语与思路

1.分析某地人口流入多的原因
①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
②产业集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
③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水平高。
④政策支持,如人才引进计划,创业环境宽松。
2.为解决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提出建议
①对迁入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规划和治理。
②对迁出地: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本地就业岗位;鼓励返乡创业;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3.例题演练(思路点拨)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近年来,我国中部某省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持续减少,同时省内务工人数快速增长,出现了明显的“返乡潮”现象。
(2)问题:分析该省出现“返乡潮”的主要原因。
(3)答题思路
①从迁入地(东部沿海)的“推力”分析:产业升级,对普通劳动力需求减少;生活成本(尤其房价)高昂;环保压力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
②从迁出地(本省)的“拉力”分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本地就业机会增多;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返乡创业;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改善;离家近,方便照顾家庭。
③从劳动者自身分析:积累了资金、技术和经验,具备了返乡创业或就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