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网/文
近日,北交所首轮问询回复的披露,将上海通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领科技或公司)这家隐于汽车产业链幕后的“技术派”推至台前。成立近二十年来,通领科技以工艺创新为支点,撬动全球汽车内饰产业的升级浪潮。公司以研发为核、工艺为矛,在汽车“新四化”浪潮中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展现出中国汽车供应链从“跟随者”向“定义者”跃迁的典型路径。
工艺矩阵与核心专利构筑壁垒
通领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持续迭代的工艺创新能力。公司围绕汽车内饰件的功能性与美观性需求,形成“先导式研发+同步开发”双轮驱动模式。在智能座舱对科技感与环保性的双重需求下,公司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基于传统IMD、INS工艺,研发精定位双色注塑技术,结合光源匹配实现透光内饰件效果,已应用于比亚迪、北美大众等新能源车型;真木、真铝饰件通过工艺改良,不仅实现透光与可触控功能,更将高端豪车工艺下沉至中端车型,助力自主品牌“质感升级”。此外,公司以电镀银涂料替代传统水电镀工艺,攻克六价铬污染难题,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成为行业绿色转型标杆。
公司累计获专利118项(发明专利41项),形成15项核心技术与3项储备工艺,涵盖模具开发、工艺创新及检测体系。其中,磁感3D花纹装饰工艺通过磁场控制实现立体纹理效果,GCS工艺以注塑与喷涂结合模拟真木质感,IMDL(模内发光饰件)技术则无需外置光源即可自主发光。2024年新增的17个新能源车型定点项目中,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占比超90%,印证研发与市场的无缝衔接。
新能源与全球化双轮驱动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通领科技抓住两大行业趋势。
其一,新能源车内饰需求爆发。2022年至2024年,公司新能源车型收入分别为29,843.69万元、24,402.64万元和28,273.91万元,2024年新增定点项目覆盖蔚来、零跑等新势力,以及北美通用、德国大众等转型中的传统车企。其核心技术精准匹配新能源车轻量化与降本需求。
其二,全球化产能协同。公司在上海、武汉、浙江及北美建立生产基地,形成工艺互补的产能网络——上海基地专精IMD、INS、IML及TOM工艺,武汉基地聚焦喷涂工艺,浙江基地以真木、真铝及包覆工艺为主,北美工厂新增焊接能力,实现对一汽大众、捷豹路虎等30余家主机厂交付保障。这种工艺专精加区域快速响应的模式,推动海外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2.09%提升至2024年的2.43%。
据行业预测,2026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3000万辆,内饰件市场增量空间巨大。公司除了已经实现大批量产品生产的双色INS、双色IMD注塑工艺外,2021年,公司开始探索的微发泡IMD工艺,是一种集节能、减重与美观为一体的新型工艺。2023年,公司开始研发把电控、图案及发光等功能集成在单个内饰件上,旨在提升内饰件的功能性,实现内饰件的轻量化、智能化。
技术破壁打造差异化优势
在资本市场青睐“万亿赛道”与“硬科技独角兽”的当下,持续看好通领科技的技术价值。
技术转化层面,2022年至2024年,公司与客户共同开发的研发项目合计26个,实现收入累计超17.8亿元,其中2024年同步开发项目收入达7.6亿元。管理效能层面,公司通过MES、APS、PLM、SCM、WMS等系统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智能工厂入选上海市100家智能工厂名单及国家级2023年绿色制造名单。财务表现层面,营收从2022年8.92亿元增长至2024年10.66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9.44%;净利润从6456万元跃升至1.31亿元,凸显技术溢价对盈利能力的拉动作用。
通领科技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是上海市的专精特新企业。北交所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为这些行业内的优质企业提供了价值实现的机遇。根据公司的销售预测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确定的新能源车型内饰项目(包括尚未开始量产的项目)在2025年至2027年的预计收入分别为44,649.72万元、57,479.38万元和47,252.17万元(预测收入采用总额法计算)。公司通过工艺创新推动行业升级的路径,正是中国汽车产业链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转变的一个缩影。目前,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海外布局不断加强。在欧盟碳关税政策促使供应链本土化的背景下,公司在海外产能协同效应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通领科技以毫米级的工艺精进,诠释了中国汽车供应链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逻辑。当行业陷入同质化竞争时,公司通过磁感3D、IMDL等储备技术构建差异化壁垒;当全球产业链重塑时,又以“多地工艺专精+快速响应”模式抢占先机。在北交所的问询函中,资本市场看到的不仅是118项专利或30余家主机厂客户名单,更是一家企业如何以技术创新为支点,撬动汽车内饰件市场的升级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