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水滴汽车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为什么中国汽车和全球汽车差距越来越大》的文章,引起了读者的热烈讨论。其中热评第一条说“绝不买遥遥领先的工业垃圾”。暂且不去刨析这句评论是出于流量亦或者其他什么目的,笔者要说的是如今的中国汽车绝不是遥遥领先的工业垃圾。
在燃油车时代,欧美日韩车企凭借百年积累的技术壁垒、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成熟的品牌认知,长期占据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从发动机到变速箱,从底盘调校到核心零部件,中国车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扮演学习者和追随者的角色,“技术落后”、“品质粗糙”的标签一度难以撕掉。
但智电时代的到来,为全球汽车产业按下了“重启键”。当发动机被电机取代,变速箱让位于电控系统,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从机械工程转向了电化学、软件算法和智能系统时,中国车企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凭借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政策对新能源产业的早期培育,以及互联网基因与工业制造的深度融合,中国车企在电动化赛道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市场不会说谎,选择即为力量。在国内,凭借中国新能源汽车,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占率已经达70%。与跨国品牌分庭抗礼,同时也席卷海外,在欧洲、东南亚、拉美等全球市场攻城略地。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其中,中国电车品牌在欧洲销量为74,296辆,同比增长近20%,市占率约为8%。
当德国工程师拆解比亚迪海豹后感叹其技术集成度与成本控制,当欧洲街头中国品牌电动车身影日渐增多,当沙特王室车队集体换上中国汽车品牌……全球用户正用实际行动为中国汽车投下信任票。这份市场份额的扩张,正是中国汽车产品力与价值获得世界认可最真实的注脚。
竞争是残酷的,当中国新能源汽车迅速崛起的同时,抢占了的海外品牌的市场。如果站在这个角度去思考,那么那些说中国汽车是“遥遥领先的工业垃圾”的言语就显现别有用心了。其实之所以有这样的负面印象,是中国新能源发展太快了,早已不是燃油车时代三年、五年、八年才更新一代车的逻辑,而是以年为周期,甚至是以月为周期更新换代。
事实上,中国汽车的崛起,本质上是对汽车产业标准的重新定义和开发范式的彻底革新:三电技术、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汽车性能;智能化体验,包括大屏交互、语言生态以及智能驾驶快速落地;还有强大且响应迅速的新能源产业链,这些都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体系。而这些重新定义的背后,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技术性突破。
不可否认,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初期发展阶段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企业为追求补贴粗制滥造,一些车型在续航里程、安全性上存在短板,智能化功能存在“炫技”大于实用的情况。但这些问题是产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更重要的是,中国车企正在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调整和改进,相关产业与监管部门也迅速响应,进行优化。
今年上半年对智能驾驶提出规范标准,许多车企们也早以开始严苛车辆的研发测试标准和流程。而且,随着补贴退出和市场竞争加剧,缺乏技术实力的企业被加速淘汰,存活下来的头部车企在产品品质、技术可靠性上已实现质的飞跃。从电池安全技术的升级到智能驾驶的进化,从用户反馈机制的完善到售后服务体系的健全,中国汽车正在用实际行动回应质疑,今天的产品力早已不是几年前可比。
业内专家预测,未来汽车市场将呈现传统内燃机和新能源技术融合发展的趋势,也许新能源汽车无法彻底“消灭”燃油车,但中国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积累起来的“遥遥领先”实力,无疑让中国汽车在未来全球汽车格局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全球性车企巨头,必有中国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