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公里零接管”“上车就能睡大觉”……这些车企宣传的“自动驾驶”你敢信吗?**7月23日公安部一锤定音:目前市售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均未实现自动驾驶目标,驾驶人仍是安全第一责任人。一旦因“脱手脱眼”引发事故,或将面临刑事追责!
权威定调: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法律边界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当前所有车企宣传的“L2.999”等技术均属辅助驾驶范畴,必须遵循《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中“2级及以下系统必须人工监管”的强制性要求。
对比国际通用的L0-L5分级标准,国内尚无通过认证的L3级及以上车型。这意味着无论车企如何包装“准L3”“无限接近自动驾驶”等话术,法律层面仍认定驾驶人需全程保持对车辆的控制权。
触目惊心!七大高危行为曝光
公安机关近期专项整治中曝光了智驾滥用典型场景:
某车主使用“智驾神器”规避系统监测,导致车辆在高速上失控撞栏。执法记录仪显示,该车主不仅被扣12分,还因危害公共安全面临刑事立案。
终身禁驾红线:法律后果详解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条:
公安部道研中心特别警示:生产销售“方向盘配重块”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使用者将被认定为共同违法。
安全使用智驾的三大准则
特斯拉、小鹏等品牌说明书中均明确标注“系统需驾驶员全程监控”。消费者可通过查看车辆3C认证确认功能合规性。
技术辅助人,而非替代人
公安部发言人强调:“方向盘后永远需要清醒的驾驶人。”车企应停止“零接管”等误导宣传,消费者更需破除“自动驾驶”幻想。当科技狂飙突进时,法律与安全的底线始终不容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