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汽车辅助驾驶行业,正站在"规模化落地"与"安全升级"的双重关口——北京、武汉等城市已出台L3级自动驾驶权责划分法规,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加速渗透,消费者对"更安全、更可靠"驾驶体验的需求达到新高度。但一个被数据和政策反复验证的"安全黑洞"始终横亘在前:夜间及恶劣天气场景下的行车风险,仍是全球交通事故的"主因"。
01
政策与数据双重警示:
安全升级迫在眉睫
2025年6月,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引发行业关注:汽车辅助驾驶的安全标准正从"功能可用"向"全场景可靠"升级。
据世界卫生组织《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显示:全球50%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在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下,其中夜间事故致死率是白天的3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统计进一步指出,雨雾霾等恶劣天气中,驾驶员视距缩短60%以上,事故风险骤增4-5倍。而E-NCAP(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2025版、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2027版标准更是将“夜间行人检测”、“恶劣天气场景应对”列为核心考核项,倒逼行业必须解决这一“必答题”。
02
传统传感器的"先天不足":
为何汽车红外热成像成"关键拼图"?
当前主流的汽车辅助驾驶感知方案(可见光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普遍存在"能力边界":
可见光摄像头:依赖光照,夜间、逆光、眩光场景易"失明";
激光雷达:受雨雾散射影响,探测距离大幅衰减;
三者各有局限,难以覆盖"全场景安全"需求。而汽车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捕捉物体发射的红外热辐射(人体、动物、车辆等温度与环境存在差异的物体均会辐射红外线),生成不受可见光影响的"热辐射图像"。这一特性使其具备三大不可替代的优势:
全光照条件稳定工作:无需外部光源,夜间、隧道"黑白洞效应"(进出隧道时因光线骤变短暂失明)、强逆光等场景下仍能清晰成像;
复杂天气穿透性强:红外波长较长(6-14μm),对雾霾、沙尘、雨雾等颗粒物有天然"绕射能力",探测距离衰减小于可见光摄像头;
03
从“百万豪车专属”到“主流车型标配”:
睿创微纳如何重构红外上车逻辑?
尽管汽车红外热成像的价值已被验证,但其过去受限于“高成本、低分辨率、车规级认证难”三大门槛,长期被束之高阁。直到近年来,以睿创微纳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突破核心技术,才真正开启了汽车红外热成像的“车载普及时代”。
1. 芯片自研:从“跟跑”到“领跑”,定义车规级红外标准
汽车红外热成像的核心是探测器芯片——其像元尺寸越小、分辨率越高,成像越清晰,成本越可控。作为国家“十三五”、“十四五”核心重大研发项目红外行业唯一牵头单位,睿创微纳自2009年起深耕红外芯片研发,用十余年时间在全球红外芯片赛道完成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蜕变:
2015年发布 国内首款17μm 640x512/14μm 1024x768非制冷红外探测器;
2018年发布 国内首款12μm 1280x1024非制冷红外探测器;
2019年发布国内首款10μm 1280×1024非制冷红外探测器;
2021年发布全球首款8μm 1920×1080非制冷红外探测器;
2024年发布全球首款6μm 640x512非制冷红外探测器。
————这五代芯片的迭代,不仅是像元尺寸的持续缩小(从17μm到6μm),更是分辨率与性能的跨越式跃升。而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对车规级标准的深度扎根:
睿创微纳12μm&8μm像元尺寸探测器双获车规AEC-Q100认证,能在高温、振动、长寿命等复杂车载环境下稳定工作;
国内首款完成车规AEC-Q100认证的红外图像处理ASIC-ISP芯片同步落地,为热成像画面的实时优化与细节增强提供了“中国芯”方案。
从底层芯片到图像处理芯片的全链路自研,让睿创微纳不仅定义了车规级红外标准,更用“中国技术”为辅助驾驶的“安全刚需”筑牢了感知底座。
2. 场景适配:从“能用”到“好用”,破解车载场景痛点
针对汽车场景,睿创微纳深度优化三大工程难题:
无挡算法:传统红外系统需定期“打快门”校准,导致视频流中断(可能错过关键瞬间)。睿创微纳自研“无挡算法”,实现行驶中连续成像,彻底消除画面冻结风险;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与可见光摄像头、激光雷达深度协同,通过像素级融合技术,实现“可见光补细节、红外补环境”的全天候感知冗余。
3. 量产落地:从“定点”到“交付”,构建车企信任链
技术的最终价值在于“上车”。睿创微纳依托全产业链自研能力(芯片-机芯-模组-整机),已实现从研发到量产的高效转化:
量产优势:依托全链路自研支撑高效交付,睿创微纳在量产端形成三大核心优势——640分辨率晶圆级封装产品国内累计出货量领先;供应链自动化生产能力稳居国内民品首位;国内车载量产市场份额占比超95%,覆盖从高端车型到中端市场的主流需求;
客户覆盖:与比亚迪、吉利、长城、广汽、大运、一汽解放、滴滴自动驾驶、图森未来等15+头部车企及自动驾驶公司达成合作;
成本下探:通过芯片小型化(8μm替代12μm)、镜头材料优化(硫系玻璃模压替代锗单点切削)、产线自动化,降低成本,为汽车红外热成像系统“上车”提速。
04
从“安全刚需”到“行业共识”:
睿创微纳如何定义汽车辅助驾驶安全新范式?
当前,全球汽车辅助驾驶正从“功能堆砌”转向“体验致胜”,消费者对“安全”的认知也从“被动保护”升级为“主动预防”,汽车红外热成像已从“可选配置”变为“必选装备”。
睿创微纳的实践证明:汽车红外热成像不是“替代”现有传感器,而是“补全”感知短板的关键一环。其与可见光摄像头、激光雷达的融合方案,正在重新定义辅助驾驶的“安全边界”——让夜间行车不再“靠运气”,让雨雾等恶劣天气通行不再“凭感觉”,让每一次出发都多一份“看得见的安全”。
当政策划定安全红线,当需求推动行业变革,睿创微纳以十年如一日的芯片自研与场景深耕,正成为汽车辅助驾驶安全的"隐形守护者",为每一次出行筑牢技术防线。从“百万豪车专属”到“主流车型标配”,从“解决痛点”到“定义标准”,汽车红外热成像的普及之路,正是中国科技企业“以技术定义安全,以创新守护生命”的最佳注脚。
汽车红外热成像的普及之路,正是中国科技企业“以技术定义安全,以创新守护生命”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