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补贴背后:短期繁荣与长期陷阱的博弈
创始人
2025-08-25 11:47:45
0

据媒体报道,国际研究机构“荣鼎咨询”发布最新研究,指出中国汽车补贴政策正在加剧车企之间的“内卷化竞争”。补贴短期拉动了销量,却让行业陷入低价竞争,阻碍整合,削弱利润。这一结论立刻在业内引发争议。

问题的焦点在于:补贴究竟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还是“鸦片”?

新能源车已成为国家战略产业、全球汽车格局因中国而重塑的今天,这个问题尤为关键。补贴到底在帮行业走向未来,还是在制造一场看似繁荣、实则虚弱的盛宴?

销量火爆,消费却在“降级”

从表面看,中国车市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繁荣。

2024年下半年,报废补贴和以旧换新补贴金额翻番,购置新能源车最高补贴2万元。政策一出,市场迅速响应:2025年上半年,全国乘用车零售量增长11%,新能源车占比首次突破50%。这似乎印证了补贴的威力——消费者买得更多了,新能源渗透率也更高了。

但数字背后的结构却值得警惕:

  • 高端车型份额下滑:15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市场份额下降8个百分点,30-40万元区间跌幅最大。
  • 低价车型突围:5万元以下、10万—15万元的车型份额显著增加,分别增长3和4个百分点。
  • 价格整体下行:平均车价同比下降10%,行业利润率从5.1%跌至4.2%。

这意味着,补贴并没有带来消费升级,反而刺激了消费降级。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低价车,因为补贴额度固定:2万元补贴对10万元的车意味着20%折扣,对30万元的车仅6.6%。这天然诱导消费者去买便宜车。

于是我们看到,五菱宏光MINI EV、吉利银河、甚至小鹏 Mona 03 在低价市场份额上升,而比亚迪的高端系列、理想L系列的份额则被侵蚀。

换句话说,补贴正在把整个行业拖入“谁更便宜、谁卖得更多”的游戏。

价格战:销量繁荣的背后是利润“见血”

中国车市从来不缺热闹,但如今的竞争方式越来越像“互相消耗”。

过去几年,新能源车企的宣传点在于“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电池技术”。但现在,最吸引眼球的广告语往往是“限时优惠”“再降两万”。

这种以价换量的逻辑,本质上是把补贴的好处让渡给消费者,企业自己却利润缩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汽车零售额仅增长0.8%,远远落后于销量增幅。这意味着企业卖出了更多车,但赚到的钱几乎没增加。行业平均利润率下降到4.2%,很多中小车企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这种局面,和当年“家电下乡”的故事如出一辙。2008年,国家推出家电下乡补贴,短期销量大涨。但由于补贴针对低价机型,大量中小厂商乘机复活,市场价格一再走低。到2012年,连海尔美的格力这些龙头企业都反对政策延长。因为他们发现,补贴在帮对手,也在吞噬自己的利润。

今天的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类似的“虚假繁荣”。

补贴阻碍出清:行业整合停滞

经济学上有个常识:市场越竞争,资源越集中,强者恒强。

但补贴的普惠性正在改变这一规律。

正常情况下,缺乏竞争力的车企会被淘汰,市场份额逐渐集中在头部企业。但补贴给了所有企业一根“输液管”,哪怕是二三线品牌,也能靠补贴维持低价运营。结果就是行业集中度不升反降。

数据显示,2025年5月,中国三大动力电池厂商的市场份额下降到73%,低于2024年的80%。整车厂的集中度也停滞不前,比亚迪的市场份额甚至开始下滑。

补贴本该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但在现实中,却成了延缓市场出清的“拖延剂”。

补贴透支需求,繁荣不可持续

荣鼎咨询的研究模型显示,补贴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而是提前释放未来需求。

比如一个家庭原计划2027年换车,但因为现在有2万元补贴,于是提前到2025年购车。结果就是2025年销量“漂亮”,但2027年需求疲软。

这种“需求前置”效应一旦叠加补贴退坡,就可能出现销量断崖。

这并非杞人忧天。美国就是典型案例。2023年,美国缩减电动车购车抵税额度,特斯拉Model 3部分车型失去补贴资格,结果销量应声下跌。为了应对,特斯拉不得不在北美市场大幅降价,用价格战填补补贴缺口。短期看销量回升,但利润率大幅下滑,引发资本市场担忧。

如果中国在2026年、2027年缩减购置税减免和报废补贴,而没有新的政策替代,类似的冲击几乎不可避免。

政府的两难:补贴“停”还是“不停”?

站在政府角度,补贴是个“进退两难”的选择。

一方面,汽车产业是中国制造业的支柱,带动就业、拉动投资。贸然取消补贴,销量骤降、企业倒闭、就业受损,这显然不是当下经济承压环境下能接受的结果。

另一方面,补贴规模巨大。2025年预计高达3420亿元,占中央财政收入的3%,相当于乘用车零售额的7%。财政能否承受长期的“输血”?补贴是否挤压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开支?这是绕不开的问题。

所以补贴不能停,但必须改。

国际经验:美国、欧洲如何补贴

为了让讨论更完整,我们不妨看看海外经验。

  • 美国

    美国对电动车的补贴采取“购车抵税”的方式,不同车型、不同零部件国产化比例决定是否有资格享受最高7500美元的抵税额度。优点是更具针对性,能引导产业链回流美国;缺点是复杂,且一旦车型失去补贴,销量波动剧烈。特斯拉、通用的销量曲线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 欧洲

    欧洲国家普遍采取阶梯式补贴,高效、环保车型补贴更多,价格过高的豪华车则排除在外。同时,欧洲在推广补贴的同时,更注重“惩罚机制”——对高排放燃油车收取更高税费。这样既形成“奖优罚劣”,又避免了单纯价格战。

相比之下,中国的补贴设计更像是“一刀切”的消费刺激工具,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不足。

出路:精准化补贴,避免“内卷化

要破解补贴困局,关键是让补贴真正引导行业升级,而不是陷入价格竞争。几个方向值得考虑:

  1. 补贴比例化+上限

    学习家电以旧换新的做法,按照购车价格一定比例补贴,并设上限。这样既公平,也能避免消费者一味追逐低价车。

  2. 奖励创新与高质量车型

    对续航更长、能效更高、搭载高级驾驶辅助的车型,给予更高补贴,鼓励企业投入研发,而不是卷价格。

  3. 扩大首次购车群体

    目前补贴只针对以旧换新,首次购车人群被排除。但他们依然是巨大市场,2024年仅占销量的35%,远低于2016年的70%。如果不覆盖这部分人群,市场增长潜力将被错失。

  4. 聚焦农村与低收入群体

    农村汽车保有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补贴与农村医疗、社保挂钩,不仅能释放需求,还能兼顾社会公平。

补贴应是“助推器”,不是“拐杖”

补贴帮助中国汽车产业从追赶者变成全球领先者,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补贴若继续诱导低价竞争,就会从助推器变成拐杖,让企业依赖补贴而失去创新动力。

未来的真正竞争力,不在于谁能把价格压得最低,而在于谁能造出最有技术含量、最具品牌力、最能走向全球市场的汽车。

对于政府而言,补贴的使命应当转型:从保销量,转向促升级;从泛刺激,转向精准激励。

对于企业而言,也要清醒:补贴不是护城河,靠补贴活下来的竞争力是脆弱的。唯有技术、品牌和全球化,才能让中国汽车真正从“价格优势”走向“价值优势”。

短期的销量繁荣容易,长期的产业健康却艰难。如何避免补贴成为“内卷”的帮凶,决定了中国汽车未来能否继续引领世界。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沃尔沃汽车荣登 ESG 榜单,... 2025年5月16日,《财富》中国 ESG 影响力榜重磅揭晓,沃尔沃汽车凭借在低碳转型、社会责任履行...
沃尔沃汽车荣登 ESG 榜单,... 2025年5月16日,《财富》中国 ESG 影响力榜正式发布,沃尔沃汽车以卓越的低碳转型、安全公益行...
全面分析2025年汽车清洗柜市... 来源:弈赫市场咨询 北京弈赫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业务覆盖全球的利基市场信息咨询公司,研究涉及...
盖斯特研报:2025年7月中国... 2025年7月,中国汽车市场销售259.3万辆,环比下降10.7%,同比增长14.7%。从市场热点来...
原创 边... 我昨天刷短视频,刷着刷着突然就愣住了,手里刚咬了一口的包子都忘了嚼 —— 你们敢信吗?有个司机居然在...
企业大咖进校园 | 京东养车欧... 当互联网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汽车售后服务市场正经历着怎样的变革与重塑?带着这个核心命题,近日,京东养...
原创 红... 家人们,今天咱来唠唠红旗 E-HS9、岚图 FREE 和赛力斯 SF5 这三款车的语音交互系统,看看...
原创 电... 家人们,今天咱来唠唠电车电池衰减免费换这事儿,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好多车主都被厂家的宣传给忽悠了...
原创 国... 家人们,今天咱唠唠国产电车技术这事儿。现在这汽车圈可热闹了,到处都在争论国产电车技术到底啥水平,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