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国际研究机构“荣鼎咨询”发布最新研究,指出中国汽车补贴政策正在加剧车企之间的“内卷化竞争”。补贴短期拉动了销量,却让行业陷入低价竞争,阻碍整合,削弱利润。这一结论立刻在业内引发争议。
问题的焦点在于:补贴究竟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还是“鸦片”?
在新能源车已成为国家战略产业、全球汽车格局因中国而重塑的今天,这个问题尤为关键。补贴到底在帮行业走向未来,还是在制造一场看似繁荣、实则虚弱的盛宴?
销量火爆,消费却在“降级”
从表面看,中国车市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繁荣。
2024年下半年,报废补贴和以旧换新补贴金额翻番,购置新能源车最高补贴2万元。政策一出,市场迅速响应:2025年上半年,全国乘用车零售量增长11%,新能源车占比首次突破50%。这似乎印证了补贴的威力——消费者买得更多了,新能源渗透率也更高了。
但数字背后的结构却值得警惕:
这意味着,补贴并没有带来消费升级,反而刺激了消费降级。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低价车,因为补贴额度固定:2万元补贴对10万元的车意味着20%折扣,对30万元的车仅6.6%。这天然诱导消费者去买便宜车。
于是我们看到,五菱宏光MINI EV、吉利银河、甚至小鹏 Mona 03 在低价市场份额上升,而比亚迪的高端系列、理想L系列的份额则被侵蚀。
换句话说,补贴正在把整个行业拖入“谁更便宜、谁卖得更多”的游戏。
价格战:销量繁荣的背后是利润“见血”
中国车市从来不缺热闹,但如今的竞争方式越来越像“互相消耗”。
过去几年,新能源车企的宣传点在于“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电池技术”。但现在,最吸引眼球的广告语往往是“限时优惠”“再降两万”。
这种以价换量的逻辑,本质上是把补贴的好处让渡给消费者,企业自己却利润缩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汽车零售额仅增长0.8%,远远落后于销量增幅。这意味着企业卖出了更多车,但赚到的钱几乎没增加。行业平均利润率下降到4.2%,很多中小车企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这种局面,和当年“家电下乡”的故事如出一辙。2008年,国家推出家电下乡补贴,短期销量大涨。但由于补贴针对低价机型,大量中小厂商乘机复活,市场价格一再走低。到2012年,连海尔、美的、格力这些龙头企业都反对政策延长。因为他们发现,补贴在帮对手,也在吞噬自己的利润。
今天的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类似的“虚假繁荣”。
补贴阻碍出清:行业整合停滞
经济学上有个常识:市场越竞争,资源越集中,强者恒强。
但补贴的普惠性正在改变这一规律。
正常情况下,缺乏竞争力的车企会被淘汰,市场份额逐渐集中在头部企业。但补贴给了所有企业一根“输液管”,哪怕是二三线品牌,也能靠补贴维持低价运营。结果就是行业集中度不升反降。
数据显示,2025年5月,中国三大动力电池厂商的市场份额下降到73%,低于2024年的80%。整车厂的集中度也停滞不前,比亚迪的市场份额甚至开始下滑。
补贴本该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但在现实中,却成了延缓市场出清的“拖延剂”。
补贴透支需求,繁荣不可持续
荣鼎咨询的研究模型显示,补贴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而是提前释放未来需求。
比如一个家庭原计划2027年换车,但因为现在有2万元补贴,于是提前到2025年购车。结果就是2025年销量“漂亮”,但2027年需求疲软。
这种“需求前置”效应一旦叠加补贴退坡,就可能出现销量断崖。
这并非杞人忧天。美国就是典型案例。2023年,美国缩减电动车购车抵税额度,特斯拉Model 3部分车型失去补贴资格,结果销量应声下跌。为了应对,特斯拉不得不在北美市场大幅降价,用价格战填补补贴缺口。短期看销量回升,但利润率大幅下滑,引发资本市场担忧。
如果中国在2026年、2027年缩减购置税减免和报废补贴,而没有新的政策替代,类似的冲击几乎不可避免。
政府的两难:补贴“停”还是“不停”?
站在政府角度,补贴是个“进退两难”的选择。
一方面,汽车产业是中国制造业的支柱,带动就业、拉动投资。贸然取消补贴,销量骤降、企业倒闭、就业受损,这显然不是当下经济承压环境下能接受的结果。
另一方面,补贴规模巨大。2025年预计高达3420亿元,占中央财政收入的3%,相当于乘用车零售额的7%。财政能否承受长期的“输血”?补贴是否挤压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开支?这是绕不开的问题。
所以补贴不能停,但必须改。
国际经验:美国、欧洲如何补贴
为了让讨论更完整,我们不妨看看海外经验。
美国对电动车的补贴采取“购车抵税”的方式,不同车型、不同零部件国产化比例决定是否有资格享受最高7500美元的抵税额度。优点是更具针对性,能引导产业链回流美国;缺点是复杂,且一旦车型失去补贴,销量波动剧烈。特斯拉、通用的销量曲线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欧洲国家普遍采取阶梯式补贴,高效、环保车型补贴更多,价格过高的豪华车则排除在外。同时,欧洲在推广补贴的同时,更注重“惩罚机制”——对高排放燃油车收取更高税费。这样既形成“奖优罚劣”,又避免了单纯价格战。
相比之下,中国的补贴设计更像是“一刀切”的消费刺激工具,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不足。
出路:精准化补贴,避免“内卷化”
要破解补贴困局,关键是让补贴真正引导行业升级,而不是陷入价格竞争。几个方向值得考虑:
学习家电以旧换新的做法,按照购车价格一定比例补贴,并设上限。这样既公平,也能避免消费者一味追逐低价车。
对续航更长、能效更高、搭载高级驾驶辅助的车型,给予更高补贴,鼓励企业投入研发,而不是卷价格。
目前补贴只针对以旧换新,首次购车人群被排除。但他们依然是巨大市场,2024年仅占销量的35%,远低于2016年的70%。如果不覆盖这部分人群,市场增长潜力将被错失。
农村汽车保有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补贴与农村医疗、社保挂钩,不仅能释放需求,还能兼顾社会公平。
补贴应是“助推器”,不是“拐杖”
补贴帮助中国汽车产业从追赶者变成全球领先者,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补贴若继续诱导低价竞争,就会从助推器变成拐杖,让企业依赖补贴而失去创新动力。
未来的真正竞争力,不在于谁能把价格压得最低,而在于谁能造出最有技术含量、最具品牌力、最能走向全球市场的汽车。
对于政府而言,补贴的使命应当转型:从保销量,转向促升级;从泛刺激,转向精准激励。
对于企业而言,也要清醒:补贴不是护城河,靠补贴活下来的竞争力是脆弱的。唯有技术、品牌和全球化,才能让中国汽车真正从“价格优势”走向“价值优势”。
短期的销量繁荣容易,长期的产业健康却艰难。如何避免补贴成为“内卷”的帮凶,决定了中国汽车未来能否继续引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