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消息,在电动车行业,车企为摆脱供应链依赖纷纷尝试自研电池,但真正走下去的却寥寥无几——原因很简单:太烧钱了。
近日,海外媒体报道称,保时捷已正式搁置其自研高性能电池的计划,坦承这一路线目前“缺乏经济可行性”。
保时捷方面表示,由于全球电动车市场增速未达预期,加上中美两大市场的环境发生变化,公司决定取消自建电池工厂的计划。
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默指出,电池制造需巨额资本投入和高度规模化的生产支撑,而保时捷现阶段难以实现足够的规模经济,因此该计划不再推进。
报道透露,保时捷旗下电池业务单元Cellforce已完成部分电芯开发并启动了试产线,原定目标是实现年产能1吉瓦时,约可满足1万辆Taycan的需求,还曾计划建设第二工厂。但随着战略调整,该部门将大幅收缩运营,现有研发成果将用于支持大众集团及旗下电池公司PowerCo,部分设施也将移交PowerCo使用。
人员调整方面,Cellforce目前约300名员工中预计将裁员200人,剩余员工可能转入大众PowerCo。
值得回顾的是,2023年时保时捷曾高调布局固态电池技术,声称有望在几年内实现装车,将整车续航推高至1300公里,并进一步将充电功率提升至500kW,从根本上解决续航焦虑。
然而两年过去,面对高昂的研发投入与产业化难度,保时捷最终选择“激流勇退”。这一决定也再次表明,哪怕顶级车企,也很难单凭一己之力打通电池制造的全链路。或许把专业的事交给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巨头,才更符合当下的现实逻辑。
(素材来自:保时捷 全球锂电池网、全球新能源汽车网、新能源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