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世界里,有一句话流传广泛:“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句话用来形容英国的工业巨头——罗尔斯·罗伊斯公司(Rolls-Royce),再合适不过了。 很多人知道“罗罗”这家公司,通常会想到它生产的顶级豪华轿车,但事实上,它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剥离了汽车业务。如今,罗尔斯·罗伊斯早已成为全球航空航天行业的领军者,特别是在宽体客机的航空发动机市场,与美国通用电气(GE)一争高下。
然而,就在几年前,罗尔斯·罗伊斯曾因其强硬的态度,拒绝与中国展开合作,甚至明确表态“不与中国合作”。但如今,局势发生了变化,罗罗不仅主动寻求与中国的合作,甚至在中国投资建厂。 这一转折的关键,出现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导致国际航空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全球航班停飞,飞机积压在停机坪上,而这对罗尔斯·罗伊斯来说,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原因在于,罗罗的民用航空业务有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按飞行小时付费”(Power-by-the-Hour)。即航空公司购买了罗尔斯·罗伊斯的发动机后,后续的维护、维修、零件更换等服务都是按发动机的飞行时数收费。这本是一个稳定的现金流来源,但一旦航班停飞,罗罗的收入几乎立刻归零。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全球航空客运需求急剧下降,罗尔斯·罗伊斯的发动机飞行时数大幅减少,直接导致2020年上半年出现数十亿英镑的亏损。这对拥有百年历史的罗尔斯·罗伊斯来说,无疑是最黑暗的时刻之一。公司的股价暴跌,财务状况岌岌可危,破产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企业。 为了度过难关,罗尔斯·罗伊斯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在2020年5月,公司决定进行大规模重组,裁员至少9000人,相当于公司总员工数的五分之一。裁员主要集中在受影响最严重的民用航空部门。同时,罗罗还开始出售非核心资产,换取急需的现金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出售了位于西班牙的子公司ITP Aero。 就在此时,关于罗尔斯·罗伊斯“不与中国合作”的消息广泛流传。面对中国市场的合作邀请,罗罗表现得异常谨慎,甚至有些抗拒。高层担心,中国可能会获得罗罗的核心技术,尤其是航空发动机技术,进而培养出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因此,尽管公司面临亏损,罗尔斯·罗伊斯宁愿通过裁员、卖资产等方式自救,也不愿轻易向中国开放技术合作。 这种固执的态度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讨论。虽然我们无法找到罗罗官方明确表态“绝不合作”的声明,但其当时的行为足以证明其抗拒的态度。 然而,商业世界终究是现实的。在全球航空业普遍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却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中国凭借其有效的疫情控制,国内航线逐步恢复,成为全球航空市场的唯一亮点。同时,中国的航空制造业也在飞速发展,商飞的C919大飞机开始量产,正在努力打破波音和空客的垄断。虽然C919目前使用的是美法合资的发动机,但中国自主研发的长江-1000A发动机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测试和生产。 对于罗尔斯·罗伊斯来说,这一变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航空市场,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航空制造大国。如果继续拒绝与中国合作,不仅会错失市场份额,还可能面临一个由中国自主技术支持的强大竞争对手。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抓住机会。 最终,罗尔斯·罗伊斯做出了调整策略的决策。为了顺应市场变化,罗罗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并在北京成立了全新的合资公司——北京航空发动机服务有限公司(BAESL)。这个新公司总投资额高达22.42亿元人民币,选址北京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专门为罗罗的“遄达”系列发动机提供维护、维修和大修(MRO)服务。 “遄达”系列是罗尔斯·罗伊斯的王牌产品,广泛应用于空客A330、A350、A380及波音787等主流宽体客机上。这个新工厂将成为罗罗在中国的第一家维修中心,预计2026年正式投入运营。 从曾经“严防死守”核心技术,到如今主动在中国投资建立发动机维修工厂,罗尔斯·罗伊斯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转变,不仅让罗罗能够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也使其能够分享中国航空业的巨大红利。 这就是商业世界的真实写照——利益至上,环境和市场的变化总能打破过去的固守,推动企业走向新的合作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