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速上的惊魂一幕
2025年8月初,一名理想L6车主在车质网论坛上发帖称其在8月5日凌晨1点驾车于高速公路上行驶时,“NOA功能突发失灵,屏幕显示模型没加载,灰蒙蒙一片,就一个车图标。打电话给客服仅建议重启,拖延11小时才回复系统偶发。该故障导致我被迫在照明不足路段手动避险,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8月13日,另一名理想L6 Pro车主投诉称,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开启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后,在前方无障碍物的情况下突然降速。品牌售后技术人员向车主解释称,“雷达检测侧后方然后识别到前方了”。车主据此认为,产品设计存在安全问题。此外该车主还表示,在近3个月的用车过程中,先后遭遇“后门间隙大、车机死机黑屏、转向异响、方向盘跑偏”等问题。
无独有偶。在社交平台上,一则理想L6 Max在NOA状态下无法应对分叉路、忽略加塞车辆不制动的视频引发大量讨论。
评论里有车主调侃:“理想的智驾不是解放双手,而是绑架双手。”也有用户质疑:“宣传片里说能安心长途,现在反而更累。”
理想汽车官方没有就这些个案发布公告。此前在多次采访中,理想方面强调:NOA仍是L2+级辅助驾驶,需要驾驶员全程监控、随时准备接管。这一表态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用户的理解与广告语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02 宣传与现实的落差
理想的广告故事很简单:家庭、长途、无忧。理想L系列的销量支柱就是“智能驾驶让家庭出行更轻松”。发布会上,营销语句往往让消费者相信,理想的NOA功能已接近“准自动驾驶”。
然而,在说明书和免责条款里,理想又反复强调“驾驶员必须随时保持注意力”。而在回复投诉时,理想技术专家又表示“系统不够完善,需要用户反馈,会逐步进行完善”。
这形成了典型的“双面叙事”:宣传时无限接近自动驾驶,责任认定时退回成纯粹的辅助系统。与此同时,技术迭代需要以用户让渡其安全为代价,也不禁令人内心发毛。
2024年至2025年间,车质网上陆续出现理想车主的公开投诉:有人称高速NOA行驶中,频繁出现环境感知功能失效、死机,导致车辆无预警退出智能驾驶;也有人说,开启NOA情况下,遇前车刹停时AEB未及时启动导致追尾,车主质疑系统可靠性。
虽然没有权威部门认定这是系统缺陷,但用户的不安与质疑已在社群中持续发酵。
“我买理想就是为了长途轻松点,现在比以前更紧张。”一位上海车主在朋友圈写道。对于依靠智驾功能支撑溢价的理想来说,这是最危险的信号。
03 由来已久的车机吐槽
与理想“智驾翻车”不同,比亚迪的焦点集中在车机。
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不少比亚迪车主就在投诉平台上反映,车机出现黑屏、卡死、重启等现象,导致无法使用。
如9月10日,一位秦Plus用户在车质网上投诉称,车机黑屏无法使用;9月12日,一位驱逐舰DM-i用户投诉称,车机在近三个月的时间内,频繁出现花屏、黑屏、卡死等情况,去4S店检修无果。
这类反馈并非首次出现,涉及的车型也五花八门。早在2024年3月,就有上海消费者向媒体投诉:比亚迪宋PLUS EV的中控屏多次黑屏重启,送修后仍未解决。
更为严重的是,类似的情况甚至还发生在车辆行驶途中,给用户的出行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2025年初,比亚迪APP曾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宕机,导致用户远程控车功能暂时失效,也曾一度引发舆论关注。
04快速扩张与稳定性隐忧
比亚迪在2025年上半年销量已突破300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车企的“销量王”。然而,规模的光环下,车机系统的稳定性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保障。
“新能源三大件已经不是电机、电池、控制器,而是芯片、内存、系统。”一位在广东的比亚迪车主语带讥诮地写道。他表示,对用户来说,车机黑屏不仅是体验问题,更是安全问题——高速上失去导航与信息提示,驾驶几乎等于“盲驾”。
比亚迪方面没有针对这些用户吐槽作出集中回应。过去,官方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建议用户到4S店升级系统,或等待OTA推送。
然而,这种态度被不少用户视为“轻描淡写”。“车机不是手机,死机不是重启那么简单。它关系的是行车安全。”一位北京的比亚迪车主在接受采访时说。
05 傲慢、推责与信任的裂缝
理想与比亚迪的共同点,是在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宣传时夸大,出事时收缩。
理想强调家庭出行无忧,却在责任认定上甩给驾驶员;比亚迪宣称智能座舱体验领先,却在黑屏时让用户等待系统升级。厂商把利益最大化,把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理想是收割梦想的高手,比亚迪是收割规模的巨头。”一位汽车行业评论员直言,“但在用户眼里,他们与真正把安全与稳定放在第一位,都存在一定的距离。”
而对于那些在高速上险些追尾的理想车主以及在长途出行中遭遇黑屏的比亚迪车主而言,他们的共同点是:信任被击穿。
汽车不同于手机和家电,它直接关系生命安全。对消费者来说,几十万买来的不是实验样机,而是要托付家人生命的交通工具。
“理想的智驾是广告里的幻象,现实是驾驶员更焦虑”、“比亚迪的车机是门玄学,你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死机”……社交平台上的吐槽,逐渐演变成普遍情绪。
06 未来在信任与责任之间
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车市,销量数据耀眼、渗透率过半,厂商们在智能化和电动化的赛道上狂奔。但几则真实案例也适时地让人看清:光鲜数据之下,信任正经受考验。
形如理想、比亚迪的新能源车企们,如果继续在广告里“模糊边界”,最终受伤的将是它最倚重的家庭车主;而如果不真正解决车机稳定性问题,品牌光环迟早会因用户的不满而黯淡。
一辆车再智能、再豪华,如果随时可能失灵、随时可能黑屏,那带来的不会是未来感,而是恐惧感。
真正的竞争,不是发布会上的PPT,而是用户在高速和长途上的安心感。包括理想与比亚迪在内的所有汽车品牌,都必须直面同一个问题:你们是发自内心地愿意为用户的信任负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