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与数据中心赛道火热的当下,有一家企业正凭借 “军工级技术 + 市场化运营” 的独特组合悄然崛起 —— 深圳市斯贝特科技有限公司(下称 “斯贝特”)。这家由华为、艾默生系老兵掌舵的企业,通过重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下称 “中电科九所”)旗下绵阳雷磁,将磁性元器件从传统电源领域拓展至新能源车、光伏储能等高频赛道,服务着艾默生、富士康等行业龙头,成为细分领域的 “隐形冠军”。
从军工技术到市场化落地:20 年沉淀的 “磁性基因”
斯贝特的故事,离不开其背后的 “技术靠山”—— 中电科九所。这家始建于 1967 年 “大三线” 建设时期的科研机构,是国内最具实力的应用磁学研发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综合性磁性材料与器件科研机构,长期承担军工磁性技术研发任务。2007 年,中电科九所与雷士照明合资成立绵阳雷磁,正式开启磁性元器件的产业化探索,而这一平台,后来成为斯贝特切入赛道的关键跳板。
2019 年,斯贝特首次重组绵阳雷磁;2021 年,其完成第二次重组,将绵阳雷磁变为全资子公司,彻底整合了 “中电科九所的技术实力 + 市场化的运营能力”,更在 2025 年冲击 2.2 亿元营收。这一动作并非简单的资本运作 —— 彼时的绵阳雷磁已在磁性元器件领域深耕 16 年,服务过多个行业知名客户,而斯贝特则凭借团队在新能源系统的资源积累,解决了 “军工技术落地民用市场” 的核心难题。
如今,绵阳雷磁已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位于绵阳市高新区的厂房面积达 4000 平方米,拥有 12 条生产线,配备自动含浸机、红外线隧道炉、多轴自动线机等专业设备,可量产从传统电源磁性器件到车规级、储能级专用器件的全系列产品。这种 “技术研发 + 规模化生产” 的组合,让斯贝特在磁性元器件赛道站稳了脚跟。
华为 / 艾默生系 “老兵” 掌舵:20 年行业经验覆盖全链条
如果说中电科九所是斯贝特的 “技术根基”,那么核心团队就是其 “市场化引擎”。斯贝特的管理层几乎清一色来自华为、艾默生等行业龙头,平均拥有超 20 年电力电子行业经验,覆盖研发、供应链、客户服务全链条。
创始人邓卫民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位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出身的 “老兵”,曾在华为电气、华为通信任职多年,担任过片区总经理、工程及产品部门总经理,还曾是华为供应链策略专家团主任 —— 这些经历让他既懂技术落地,又深谙大企业客户的需求痛点。2017 年,邓卫民创办斯贝特,两年后便主导了对绵阳雷磁的首次重组,为企业注入 “技术 + 市场” 的双重基因。
团队的 “豪华配置” 不止于此:副总经理赵立松有 10 年华为站点能源系统设计经验,后在艾默生负责供应商认证与物料成本管理,擅长新能源系统的供应链优化;另一位副总经理黎晓东则在艾默生、华为积累了 20 年系统设计经验,曾主导 UPS、光伏架构的可靠性工程,确保产品能适配复杂的工业场景。
“华为 + 艾默生” 的背景,不仅让斯贝特快速搭建起符合行业标准的研发与供应链体系,更带来了宝贵的客户资源 —— 其早期客户中,不少是团队过往任职企业的合作伙伴,这为其后续拓展市场降低了门槛。
双轮驱动业务:从 “元器件” 到 “解决方案” 的破局
斯贝特的业务布局,精准踩中了新能源与数据中心的 “双红利”。其核心业务分为两大板块:磁性元器件与分布式能源解决方案,前者是 “基础盘”,后者是 “增长极”。
磁性元器件:新能源赛道的 “刚需品”
磁性元器件是电力电子设备的 “心脏”,承担变压、隔离、整流等关键功能,而新能源车、储能的爆发,正为这一传统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斯贝特的磁性元器件产品已形成清晰的 “新能源导向” 布局:
在新能源车领域,其车规级磁性元件可适配电池管理系统、车载充电系统(OBC)等核心模块,满足 “高安全性、长寿命” 的车规标准 —— 要知道,新能源车因电池重量比同级燃油车重 15%-30%,对元器件的耐磨性、稳定性要求更高,而斯贝特依托中电科九所的磁材技术,能有效解决这一痛点。
在储能与光伏领域,其产品同样针对性突出:光伏逆变器用的共模电感、差模电感,储能变流器用的升压电感,均采用低损耗磁材设计,可降低能源转换过程中的损耗。机构预测,2025 年新能源车及充电桩磁性元器件市场空间将超过 100 亿元,斯贝特已通过绵阳雷磁切入这一赛道,2024 年相关产品收入预计突破 1 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斯贝特的磁性元器件已获得行业龙头认可。其客户名单中,既有艾默生、维谛技术等国际工业电源巨头,也有特变电工、英飞源技术等国内新能源企业,还有富士康、捷普电子等电子制造龙头,覆盖 “工业 + 新能源 + 消费电子” 多场景。
分布式能源解决方案:数据中心的 “节能利器”
如果说磁性元器件是斯贝特的 “基本盘”,那么分布式能源解决方案则是其抢占新赛道的 “利器”。依托团队在数据中心领域的经验,斯贝特推出了模块化数据中心产品,直击传统数据中心 “建设周期长、能耗高、扩容难” 的痛点。
这款产品的核心优势在于 “集成化”—— 将配电、UPS、电池、机房空调、监控管理系统等设备集中在封闭机柜内,实现 “机柜即数据中心”。其部署周期短至 6-12 周,比传统数据中心缩短 50% 以上;PUE(能源使用效率)最低可至 1.25,比传统机房节能 30%-50%,完美契合 “双碳” 政策下的数据中心节能需求。
目前,该产品已应用于中大型数据中心、金融机构信息中心、高校机房等场景。例如,某金融机构通过部署斯贝特的模块化数据中心,不仅将建设周期从 6 个月压缩至 2 个月,还实现了 “按需扩容”—— 初期按 50% 负载配置设备,后续随业务增长逐步增加模块,避免了传统机房 “一次性投入过高” 的问题。
此外,斯贝特还拓展了 AI 人脸识别测温终端等创新产品,基于瑞芯微 RV1109 方案,其人脸识别速度达 300ms,测温速度 0.5 秒,可应用于办公楼、学校等场景,形成 “主业 + 创新” 的业务矩阵。
【创投观察】:斯贝特的 “破圈” 逻辑
在新能源赛道,斯贝特或许不是最知名的企业,但却是 “技术 + 团队 + 赛道” 三重壁垒叠加的典型代表 —— 中电科九所的军工技术为其提供了产品竞争力,华为 / 艾默生系团队为其打通了市场化路径,而储能、新能源车的赛道红利则为其提供了增长空间。
这家企业的成长逻辑,本质上是 “军工技术民用化” 与 “新能源赛道红利” 的结合。随着行业的持续发展,斯贝特有望从 “行业参与者” 成长为 “细分领域隐形冠军”,而其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是 “技术落地能力” 与 “市场把握能力” 的双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