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新网原创】
从氢内燃机到甲醇动力,从燃料电池到动力电池系统,潍柴新能源的多元化技术路线正在全球逐步构建起强大竞争力。
在10月18日举行的山东重工·潍柴动力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新能源展区成为现场备受观众瞩目的焦点。山东重工集团副总经理,潍柴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马常海在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潍柴集团前3季度营业收入近2500亿元,同比增长6%。这主要在于数据中心发电、新能源与发动机出口业务收入分别实现了400%、122%、30%的高增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在全球面临能源转型与市场竞争双重压力的背景下,122%的业绩增长可谓表现亮眼,马常海用“欣欣向荣”来总结潍柴新能源业务的发展状态。而这背后的支撑,正是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提前布局和谋划。
多元路径覆盖全产业链
潍柴将新能源业务视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马常海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坦言道:“新能源方面潍柴集团必须抓住,绝不能掉队。”
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1~9月,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56.6万辆,同比增长61.4%,渗透率达到23.9%。1~9月,新能源商用车出口6.4万辆,同比增长1.5倍。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
事实上,新能源业务已成为潍柴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筹码。山东重工副总经理张更生在新闻发布会中明确表示,举办此次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明年的海外产品和政策做好安排”,而新能源便是其中的重点。
据介绍,目前,潍柴已布局了纯电、混动、燃料电池、低碳零碳发动机等多条技术路线,新能源全产业布局。历经十余年的积淀,如今已形成涵盖部件、系统、总成和整机四大板块的产品矩阵,可广泛应用于重卡、轻卡、客车、工程机械、船舶等领域。
具体到燃料电池方面,潍柴先后投资加拿大巴拉德、英国希锂斯、德国欧德思和瑞士飞速等公司,掌握了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资源,建立起“单电池-电堆-系统-整车”氢燃料商用车完整产业链。
纯电技术领域,潍柴同样布局深远。今年3月,潍柴(烟台)新能源动力产业园一期项目落地投产,具备年产能20GWh的电池PACK能力。
多款展品彰显技术实力
在此次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潍柴也特意设立了新能源展区,并带来多款代表其技术实力的新能源产品,包括氢气发动机WP15DI、氢燃料电池堆WFS170G、燃料电池发动机WEF300、绿色甲醇内燃机以及SOFC发电系统等。
其中,WP15DI氢内燃机排量达到14.6L,马力段覆盖530~560ps。作为将氢气作为燃料的新型内燃机,氢内燃机具有高功率、长续航、高负载效率、氢纯度要求低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市政用车、绿色矿山、绿色港口、钢厂倒短、城市重载等场景,市场前景广阔。
WEF300燃料电池发动机是此次展出的另一大亮点。其最大输出功率达到300kW,主要应用于重型牵引车高速干线中长途运输工作,具备高效节能、可靠耐用、环境适应性强等特征。
这款发动机最高效率超过63%,借助电堆低温自产热及动态水热管理,智能吹扫策略,能够实现≤-35°C的冷启动,即使是在北欧部分地区或我国东北地区也能实现快速无损启动。
而在甲醇动力领域,潍柴的绿色甲醇内燃机最大马力覆盖480~707ps,可广泛应用在道路牵引、绿色矿山、船舶等领域,具备高效、低碳、节能的优势。
此外,潍柴还展出了SOFC发电系统。其发电效率高达65%,相较传统天然气发电机组,SOFC可实现减碳30%以上,有利于探索更为高效低碳的天然气综合利用新途径。基于金属支撑技术及模块化安装方式,潍柴SOFC可为数据中心、工业园区等场景提供持续稳定、快速部署的电力供应,推动了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和大电网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
小结:
围绕新能源展开的多元技术布局,展现了潍柴站在产业变革十字路口的战略定力。在新能源技术路线尚未定论的当下,潍柴摒弃了押注单一路径的心态,通过构建纯电、氢燃料、甲醇动力等多线并行的技术矩阵,打造了一个具备高度适应性的能源解决方案生态系统。
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禀赋、电网结构、能源战略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潍柴的前瞻性技术储备,使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不同场景提供定制化的低碳解决方案。这种能力已成为潍柴进行全球竞争的新优势。
“年年难过年年过,日子过得还不错。”正如马常海所言,日子过得不错的背后,是推动潍柴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持续积聚,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在构建,显然,潍柴更好的“日子”,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