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公开表达与中国谈判的意愿时,这场始于半导体领域的跨国博弈,已将全球汽车业推向了供应链断裂的悬崖边缘。
从荷兰强行冻结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运营,到中国祭出稀土管制与生产线限制的精准反算,短短十余天内,产业链的连锁反应迅速发酵。
这场技术博弈最终演变为关乎千万就业与千亿产值的汽车业危机,荷兰的态度反转绝非突然,而是政策失当后的被动止损。
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与知识产权长达一年,不仅强行撤换中籍CEO,还要求任命外籍董事接管运营。
这种违背“企业所有权与自主经营权”国际准则的行为,本质上是配合美国产业打压、觊觎核心技术的强权操作。
阿姆斯特丹法院文件显示,美国早在2025年6月便要求荷兰更换中企高管以换取“实体清单”豁免。这种说辞与荷兰国内850家企业在华深耕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仅阿斯麦(ASML)2024年就在华赚取794.42亿元,占其全球营收的36.1%。
荷兰斯霍夫政府已进入看守状态(任期截止10月29日大选),此时强抢中企资产实质是为向美国递“投名状”,将外交风险转嫁给下届政府。这种短视行为无视荷兰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核心利益:壳牌正在华推进521亿元新能源项目,联合利华在华营收占比高达90%。
面对荷兰的挑衅,中国的反制措施精准而有力,直接击中要害。
外交部严正抗议后,商务部迅速调整稀土出口配额,对半导体制造必需的重稀土实施严格管制,同时暂停安世半导体在华70%生产线的运营许可。这一组合拳直接导致安世半导体全球芯片供应量锐减六成。
10月中旬,该企业被迫向宝马、大众、福特等20余家车企发出断供预警,原定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的交付计划全面搁浅。对正处于电动化转型关键期的汽车业而言,芯片断供的冲击堪称致命——新能源汽车所需半导体数量是传统燃油车的3倍以上。
中国的反制远不止于此。2025年10月,中国商务部发布稀土出口管制公告,一个小小的细节透露了重大信号——公告附件首次采用国产办公软件WPS格式,替代了以往常用的微软Word文档。
这个细微变化与稀土管制同框出现,展示了中国在资源与技术的自主可控上正双轨并行。
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前三强,产品覆盖全球30%以上汽车品牌,小到车载传感器、大到动力控制系统,都是车企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
中国的反制措施迅速引发全球汽车产业的连锁反应。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紧急警告,若争议无法在10月底前解决,欧洲汽车产业链将面临至少3个月中断,损失超200亿欧元,10万个就业岗位岌岌可危。
大众汽车采购总监直言芯片库存仅够维持三周,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已濒临停工;宝马、奔驰的新能源生产线也因缺芯陷入停滞。远在北美的美国汽车创新联盟同样施压,警告11月起北美工厂将被迫减产。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10月17日中国汽车芯片指数单日暴跌3.83%,一周内总市值蒸发超1400亿元,市场恐慌情绪可见一斑。
在这场持久战中,稀土展现出其作为战略筹码的分量。
2025年4月2日,作为对美方加征畸高关税的回应,中国全面停止稀土出口,对一系列关键矿产包括稀土磁铁实施出口管制,要求出口商申报最终用户及用途。
中国掌握着全球69%的稀土开采、91%的精炼与94%的永磁体产量,藉此强化其战略地位。新限制特别针对五种新增稀土元素,以及精炼与回收设备、高性能锂电池及其关键材料。
稀土被称作“工业维生素”,是制造高性能永磁体的核心材料,主要应用于军事、冶金、石油化工等领域。而中国在全球稀土开采、分离及冶炼环节占据着垄断性的控制权。
美国与欧洲正寻求供应多元化,但短期內替代方案有限;此次措施反映出北京利用关键材料作为地缘经济筹码,以回应美国对高科技晶片与半导体的封锁,令稀土成为中美贸易战的核心战场之一。
这场由荷兰挑起的争端,背后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格局的深度重构。
近年来,荷兰政府在美方多次施压下,屡次对华出台半导体领域限制措施。2023年6月,荷兰政府颁布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条例,规定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需先向荷兰政府申请出口许可证,方可发运最先进的浸润式DUV系统。
受日趋复杂的限制措施影响,阿斯麦在中国大陆市场的份额预计将大幅降至20%左右。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指出,中国是阿斯麦最大的市场,为该企业近年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若荷兰政府与美国联手,甚至在美国情报官员的推动下采取相关行动,最终结果只会迫使中国在光刻机领域加快自主研发进程,而荷兰将逐步失去这一市场。
光刻机市场本身规模有限,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当属中国。一旦失去中国市场,阿斯麦将丧失长期发展的机遇,同时荷兰整个高科技产业、整体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冲击。
在全球车企的集体施压下,荷兰政府终于扛不住了。10月17日,卡雷曼斯公开释放谈判信号,强调安世半导体对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对话解决争议。
但值得警惕的是,其表态中仍暗藏傲慢,将“确保安世在荷发展”作为谈判前提,尚未真正承认中企的所有者地位。
这场博弈的背后,是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深度绑定与地缘政治的激烈碰撞:荷兰的错误决策证明,在全球化时代,任何违背市场规则、搞技术霸权的行为都将反噬自身。
对全球车企而言,过度依赖单一芯片供应商、忽视供应链多元化建设的风险暴露无遗;对各国政府而言,这场危机更是一记警钟——在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合作共赢才是唯一出路。
荷兰强抢中企资产后,中国商务部立即将荷方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切断其参与中国重大项目的资格,这一示范效应有效震慑了欧洲其他国家。
正如欧洲媒体所言:“窃取一个生产你所需一切的国家的资产,是经济自杀行为。”
这场半导体博弈背后的汽车业危机,或许正是重构全球产业规则、回归市场理性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