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剿“劣质电”式反智言论| 图源:豆包AI
作者/ IT时报 林斐
编辑/ 王昕 孙妍
刷抖音时刷到有人说“新疆风电更纯净,山西火电有杂质”,底下上千人跟着附和;逛小红书看见博主举着仪器,说这是“电力滤清器”能过滤电里的脏东西,其实那只是二手车商测电池的工具;在快手直播间里,有人 一本正经地建议“充1.5元/度的电才安全,便宜电容易让车自燃”…… 看着这些内容,忍不住想吐槽: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反智言论,正借着社交平台的劲儿到处传,把万千车主吓得不轻,还为本就竞争残酷的市场添了乱。
图源:unsplash
这些装成“科普”的视频十分荒唐。有人把电价跟汽油标号比,说几毛钱的谷电是“劣质电”,有杂质、容易让车着火;更离谱的是,居然有人说 “水电里有矿物质,光伏电带沙尘”,推荐大家用所谓的“纯净电力”。最搞笑的是有个视频博主,拿着测电池健康度的SOH检测仪,硬说是“过滤电杂质”的神器,评论区还真有人问在哪儿买。
为啥这些漏洞百出的内容能火?还不是因为大家对电车的安全话题太焦虑了。西安保时捷Taycan自燃、上海理想MEGA冒火的新闻一出来就登上热搜,这些视频裹着关注“电车安全”的外衣,轻松就拿到几万的播放量。
图源:unsplash
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我国电网早就有 一套严格的电能质量管控体系,不合格的电根本进不了电网。而电车本身的车载充电机(OBC)系统特别灵敏,一旦检测到供电不稳定,会自动断电。想给车充到“劣质电”,其实很难!国家电网客服明确说了“电力只有价格差异,没有质量优劣之分”。
这些反智言论不光误导人,还破坏信任。福建霞浦有辆阿维塔06自燃,立马就有博主说“肯定是充了低价电”;奔驰EQE在地库起火,“劣质电致电池短路”的传言满天飞。
这些“胡话”还制造新焦虑。有车主晒出“只充2元/度高价电”的账单,引得他人跟风;还有人担心“火电伤电池”,特意绕远路去所谓的“风电充电站”,平白多花了时间和钱。可真正该重视的电池热失控、BMS系统漏洞、车企减配电芯等问题。反倒被这些无稽之谈盖过去了。
再提升一个层面来看,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严峻的现实:不仅是“劣质电”,各种反智言论也正借助社交平台的传播力侵蚀着社会的理性根基。这些背离科学常识、煽动情绪对立的内容,不仅制造认知混乱,更在透支社会信任,平台必须主动扛起治理责任。
反智言论的泛滥绝非偶然,而是平台特性与社会心态交织的产物。社交平台的低门槛、强互动属性本应成为知识传播的沃土,却被部分人利用为“反智洼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埃里克·莫克利在其202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反智主义本质上是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普遍不信任,这种心态在网络空间被进一步放大——个别无良专家的失德行为透支了整个知识群体的信誉,而平台算法对流量的追逐,又让情绪化、极端化的反智内容更容易获得传播优势。
反智言论的危害早已超越虚拟空间,演变为实实在在的社会风险。“HPV疫苗影响生育”等每一条反智内容的传播都可能埋下隐患。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解构了理性对话的基础:当公众习惯于用情绪代替逻辑,用人数多少判断对错时,科学真理与专业意见便会被边缘化,最终导致社会认知分裂与对立加剧。
治理反智言论,平台不能再以“技术中立”为由推卸责任,而应构建全链条的防控体系;不能再当这些言论的“传声筒”了,得赶紧变成科学认知的“防火墙”。比如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强审核,重点查“劣质电”“电力滤清器”这些关键词的内容,结合国家标准数据库识别伪科学,就像抖音处理医疗谣言那样,给违规内容打上“不实信息”标签,限制其传播。
平台还得主动搭起权威信息通道,不能让“标题党、焦虑文”比正经科普更火,得给权威创作者的内容多推推。平台可开设“科学认知”专区,联合权威机构推出反智言论辨析内容,帮助用户建立理性判断能力。
另外,粉碎谣言的快速响应机制也很重要。用户举报“劣质电”这类言论后,平台24小时内就得联动专业机构辟谣说明,别让谣言扩散得太广。说到底,电车自燃虽可怕,认知上的“自燃”更吓人——灭掉错误认知的火,是平台必须担起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