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具身智能报告:智能汽车产业链与具身智能产业链协同发展
报告共计:40页
智能汽车与具身智能深度融合,产业链协同迎来爆发期
随着2025年的到来,具身智能赛道正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入规模化落地阶段。作为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中的实体化表现,具身智能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物流、服务等多个场景。值得关注的是,智能汽车产业链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技术积累、供应链资源和场景优势,成为推动具身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技术同源:软硬件高度复用推动跨界融合
智能汽车与具身智能在技术架构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硬件方面,两者均依赖传感器、芯片、电机、执行器等核心部件。例如,智能汽车中广泛使用的摄像头、激光雷达、IMU定位等技术,可直接迁移至机器人的环境感知系统。而在执行层面,汽车电机控制算法、电池管理系统等也适用于机器人的关节驱动与能源管理。
软件层面的融合更为深入。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均采用“感知-决策-执行”的系统架构,并共同向“视觉-语言-动作(VLA)”大模型方向演进。特斯拉、小鹏、理想等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算法模型,如多传感器融合、场景理解与轨迹规划等,正被逐步引入机器人系统,大幅降低了研发门槛与周期。
场景共生:汽车工厂成为机器人最佳试验场
汽车制造工厂因其自动化程度高、流程标准化,成为具身智能落地的天然试验场。目前,特斯拉Optimus、小鹏IRON、优必选Walker等机器人已在实际产线中承担搬运、装配、检测等任务。这种“从产线中来,到产线中去”的闭环模式,不仅验证了机器人的实用性能,也为其迭代优化提供了真实数据支撑。
与此同时,整车厂凭借其供应链管理能力和规模化生产经验,能够有效降低机器人制造成本。例如,通过共享零部件采购渠道、复用自动化产线设备,企业可在保障性能的同时实现成本控制,为机器人的商业化推广奠定基础。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产业链布局加速
2025年以来,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出台支持具身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围绕技术攻关、场景开放、生态培育等方面提供系统支撑。各地根据自身产业基础提出差异化路径,如深圳聚焦“AI+硬件”集成,杭州深耕医疗康养等细分场景,形成多元发展格局。
在市场端,制造业、物流、餐饮、医疗等领域对自动化改造的需求持续攀升。据行业预测,至2035年,仅制造业机器人需求规模预计将突破500万台,服务类机器人也将在住宿、教育、卫生等领域快速渗透。这一趋势吸引包括特斯拉、比亚迪、小鹏、华为在内的多家企业跨界布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核心硬件国产化进程提速
在具身智能的核心硬件环节,丝杠、减速器、灵巧手等部件成为技术突破与产业竞争的重点。目前,国内企业在精密行星减速器、谐波减速器等领域已逐步实现技术突破,绿的谐波、双环传动等企业正加速追赶国际领先水平。而在灵巧手方面,因其技术壁垒高、定制化需求强,成为整机厂商自研与初创企业聚焦的关键领域。
随着硬件标准化进程推进与产能逐步释放,国产核心零部件有望在性能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进一步推动具身智能产品的普及与应用场景拓展。
结语:从“车为人”到“机器为人”,智能体生态正在形成
智能汽车与具身智能的协同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融合,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从“车端的智能”延伸到“机器的智能”,从“生产线”走向“生活线”,这一过程正在重新定义人、机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场景持续开放与产业链深度协同,具身智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推动社会生产效率与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40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