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我国留学生的各种“严防死守”,放眼全世界也是独一份
创始人
2025-10-17 01:38:16
0

无论是出于文化传播,还是学术合作,哪怕是为了拉拢人才,大多数国家都愿意对外敞开大门。

可印度在对待中国留学生这件事上,却格外严格,甚至有些苛刻!中国学生去印度读书,门槛一个比一个高,限制一层套一层,最后成了“政策有、通道断、名额空”。

要说印度是对所有国家都这样,那也罢了。可偏偏这种“严防死守”的姿态,几乎只对中国人。

放眼全球,还真是独一份。

印度表演式开放

“中印互换奖学金项目”从1980年代就开始搞,每年互派25名学生。

几十年来,这个项目送出过不少印地语专业的中国学生,也接收过一些印度学生赴华学习。按理说,这种合作项目应该是双向平衡的,可近几年实际操作下来,完全变了味。

印度方面对中国学生的态度,已经不是简单的收得少,而是几乎拒之门外。2024年,整个印度在读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人数,居然只有个位数。

不是几百,不是几十,是几个人。这种级别的“封锁”,在全球范围内都很罕见。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留学生在中国将近三万人!

而且大多数都集中在医学、计算机等专业,不少人靠的是我国的奖学金,生活费用也是中国承担。从数量、待遇到接收态度,这都不是互换,这是单向通行。

更讽刺的是,每年中国这边申请印度交换生名额都满额,几十人争25个名额,竞争激烈

但过去几年,真正能成行的却寥寥无几。

2023年稍好一些,去了十几个,但剩下的申请人不是被拖着不发签证,就是被无理由拒签。

表面上看,印度政府对中方学生的交换安排依旧在正常进行。项目书写得很美,每年8月开学次年4月底结束,标准的9个月交流周期。

但实际操作下来,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往往只剩下6个月,原因说来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中国学生申请签证,一直被拖到10月才统一下签。有人中旬飞过去,有人下旬才抵达印度。

要知道,等他们到了印度,人生地不熟,得租房、办入学手续、适应新环境,真正开始上课都已经是11月了。

然后按照项目时间,次年4月底课程结束。除去签证滞后、落地适应这些时间,真正能参与学习的时间不过六个月。

这六个月还不算什么,关键是这缩水的三个月,并非不可避免。

只要提前签证、正常流程,完全可以按时到校。但印度方面就是不肯配合。签证不早批,流程不给力,等于用行政手段人为砍掉了三分之一的交流时间。

年年如此,难道还能是意外?

交换生项目本来就是国家间互信的表现,但印度的这种拖,已经从制度上破坏了交流的公平性。

明面上给名额,暗地里设卡,这种操作不光不厚道,甚至可以说是赤裸裸的拒人于千里之外。

中国学生成了经济困难户

教育交流除了名额和时间,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奖学金。

按理说,既是互派项目,双方学生的待遇应该差不多。可事实呢?中印之间的奖学金制度,几乎是天上地下的差距。

中国学生在印度的项目安排,奖学金分两部分:中国政府出820美元/月(约5800元人民币),印度方面再提供18000卢比/月(约1500元人民币)。

听上去好像也不算太差,但问题是,这点钱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根本不够用。

别以为印度消费很低,尤其是在新德里,那叫一个贵。项目指定的学校没有食堂、没有宿舍,学生必须自己租房子住。

附近安全一点、条件稍好的房子,一个月租金就得2000多人民币。再加上日常吃饭、交通、水电网费,光生活成本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而印度给的奖学金连房租都不够。更别说还有一类“国家级奖学金”,名额极少,中国学生能拿到的几乎为零。

2023年全印度拿到这个奖学金的中国学生,据说只有一个。而反观来华的印度学生,不仅人数多,项目也多,有地方政府、高校、国家层面的各种支持,奖学金一个比一个丰厚。

中国学生去印度,几乎是“自费+受罪”;印度学生来中国,是“公费+优待”。教育交流在这种前提下进行,只能越来越失衡。

说到底,印度对中国留学生设置的这些障碍,并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单纯的行政懒政。这是一套系统性的政策安排,有目标、有逻辑、有方向。

它的核心并不在于教育,而在于防范。

印度过去几年在对华政策上越来越强硬,很多时候表面上是合作,实际底下却是全面设防。从商业准入、投资审查,到技术交流、人员流动,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进行“去中国化”。教育领域不过是这套战略的一个延伸。

看得出来,他们并不是对所有留学生都这么对待。

来自欧美、日本、韩国的学生,在印度的学习环境要宽松得多。签证批得快,名额也多,奖学金甚至还能有本国机构赞助。

但只要是中国学生,流程就慢、手续就难、待遇就差。

最讽刺的是,印度自己却不断在扩招海外学生、打造“教育强国”的形象。

印度教育部提出要在2030年前将国际学生数量翻倍,政策上鼓励其他国家学生来印留学。

但这种欢迎,只针对他们想拉拢的国家。对中国,不欢迎,不合作,不交流,甚至不想让你来。

中国学生,恰恰成了这场博弈的直接受害者。

印度通过层层设限、名额控制、待遇差异,把中国学生挡在门外,却让自己的学生大批进入中国学习、交流、受益。

这种单向操作,不是交流,是消耗,是一种不对等得近乎羞辱的安排。

印度可以不欢迎中国学生、可以出于自身考虑收紧政策,但不能在表面合作的幌子下搞“变相封锁”,还要享受中国方面开放交流的红利。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学业跟着产业走 专业围着科创转 本报讯 (记者 陈素萍 纪驭亚 通讯员 吴一洲) 近日,浙江工业大学首次发布“健行工程师”班招生简章...
2026年国考报名明天开始 计... 记者14日从国家公务员局获悉,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即将开始,共计划招录...
“直播写作业”不宜模仿 孩子写作业磨蹭,有什么好办法?据媒体报道,浙江一位母亲尝试“直播写作业”的方法,让孩子在镜头前完成作...
【春城时评】为国考年龄“松绑”...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以下简称:国考)报名拉开帷幕,一项关于“年龄放宽”的...
李亚鹏再次官宣离婚,原因很简单 姐妹们晚上好,在今天的正题之前,简单跟大家吃个瓜。李亚鹏又离婚了。前两天,他跟海哈金喜共创了一条视频...
从“边缘”到“主流”:微短剧登... 中经记者 倪兆中 张荣旺 北京报道31个频道、94部微短剧、累计21.6亿人次,这是微短剧登录电视大...
今年秋冬流行“漏斗领外套”,时... 当风里带着细微的干爽和凉意,那便是秋天全面到来的信号。正如风的细微变化,衣服也开始回应——一个小小的...
《沉默的荣耀》:那个最久经考验... 虽然这个人出场就很浮夸,看着就像个叛徒。被捕后又跟谷正文喝茶吃西餐,更让人担心了。但当他带着特务们走...
“深耕教学研思 启航课题探究”... 10月14日,巫山县宋美蓉名师工作室开展“深耕教学研思 启航课题探究”第14次集中研修暨课题开题会,...
印度对我国留学生的各种“严防死... 无论是出于文化传播,还是学术合作,哪怕是为了拉拢人才,大多数国家都愿意对外敞开大门。 可印度在对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