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出于文化传播,还是学术合作,哪怕是为了拉拢人才,大多数国家都愿意对外敞开大门。
可印度在对待中国留学生这件事上,却格外严格,甚至有些苛刻!中国学生去印度读书,门槛一个比一个高,限制一层套一层,最后成了“政策有、通道断、名额空”。
要说印度是对所有国家都这样,那也罢了。可偏偏这种“严防死守”的姿态,几乎只对中国人。
放眼全球,还真是独一份。
“中印互换奖学金项目”从1980年代就开始搞,每年互派25名学生。
几十年来,这个项目送出过不少印地语专业的中国学生,也接收过一些印度学生赴华学习。按理说,这种合作项目应该是双向平衡的,可近几年实际操作下来,完全变了味。
印度方面对中国学生的态度,已经不是简单的收得少,而是几乎拒之门外。2024年,整个印度在读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人数,居然只有个位数。
不是几百,不是几十,是几个人。这种级别的“封锁”,在全球范围内都很罕见。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留学生在中国将近三万人!
而且大多数都集中在医学、计算机等专业,不少人靠的是我国的奖学金,生活费用也是中国承担。从数量、待遇到接收态度,这都不是互换,这是单向通行。
更讽刺的是,每年中国这边申请印度交换生名额都满额,几十人争25个名额,竞争激烈。
但过去几年,真正能成行的却寥寥无几。
2023年稍好一些,去了十几个,但剩下的申请人不是被拖着不发签证,就是被无理由拒签。
表面上看,印度政府对中方学生的交换安排依旧在正常进行。项目书写得很美,每年8月开学次年4月底结束,标准的9个月交流周期。
但实际操作下来,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往往只剩下6个月,原因说来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中国学生申请签证,一直被拖到10月才统一下签。有人中旬飞过去,有人下旬才抵达印度。
要知道,等他们到了印度,人生地不熟,得租房、办入学手续、适应新环境,真正开始上课都已经是11月了。
然后按照项目时间,次年4月底课程结束。除去签证滞后、落地适应这些时间,真正能参与学习的时间不过六个月。
这六个月还不算什么,关键是这缩水的三个月,并非不可避免。
只要提前签证、正常流程,完全可以按时到校。但印度方面就是不肯配合。签证不早批,流程不给力,等于用行政手段人为砍掉了三分之一的交流时间。
年年如此,难道还能是意外?
交换生项目本来就是国家间互信的表现,但印度的这种拖,已经从制度上破坏了交流的公平性。
明面上给名额,暗地里设卡,这种操作不光不厚道,甚至可以说是赤裸裸的拒人于千里之外。
教育交流除了名额和时间,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奖学金。
按理说,既是互派项目,双方学生的待遇应该差不多。可事实呢?中印之间的奖学金制度,几乎是天上地下的差距。
中国学生在印度的项目安排,奖学金分两部分:中国政府出820美元/月(约5800元人民币),印度方面再提供18000卢比/月(约1500元人民币)。
听上去好像也不算太差,但问题是,这点钱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根本不够用。
别以为印度消费很低,尤其是在新德里,那叫一个贵。项目指定的学校没有食堂、没有宿舍,学生必须自己租房子住。
附近安全一点、条件稍好的房子,一个月租金就得2000多人民币。再加上日常吃饭、交通、水电网费,光生活成本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而印度给的奖学金连房租都不够。更别说还有一类“国家级奖学金”,名额极少,中国学生能拿到的几乎为零。
2023年全印度拿到这个奖学金的中国学生,据说只有一个。而反观来华的印度学生,不仅人数多,项目也多,有地方政府、高校、国家层面的各种支持,奖学金一个比一个丰厚。
中国学生去印度,几乎是“自费+受罪”;印度学生来中国,是“公费+优待”。教育交流在这种前提下进行,只能越来越失衡。
说到底,印度对中国留学生设置的这些障碍,并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单纯的行政懒政。这是一套系统性的政策安排,有目标、有逻辑、有方向。
它的核心并不在于教育,而在于防范。
印度过去几年在对华政策上越来越强硬,很多时候表面上是合作,实际底下却是全面设防。从商业准入、投资审查,到技术交流、人员流动,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在进行“去中国化”。教育领域不过是这套战略的一个延伸。
看得出来,他们并不是对所有留学生都这么对待。
来自欧美、日本、韩国的学生,在印度的学习环境要宽松得多。签证批得快,名额也多,奖学金甚至还能有本国机构赞助。
但只要是中国学生,流程就慢、手续就难、待遇就差。
最讽刺的是,印度自己却不断在扩招海外学生、打造“教育强国”的形象。
印度教育部提出要在2030年前将国际学生数量翻倍,政策上鼓励其他国家学生来印留学。
但这种欢迎,只针对他们想拉拢的国家。对中国,不欢迎,不合作,不交流,甚至不想让你来。
中国学生,恰恰成了这场博弈的直接受害者。
印度通过层层设限、名额控制、待遇差异,把中国学生挡在门外,却让自己的学生大批进入中国学习、交流、受益。
这种单向操作,不是交流,是消耗,是一种不对等得近乎羞辱的安排。
印度可以不欢迎中国学生、可以出于自身考虑收紧政策,但不能在表面合作的幌子下搞“变相封锁”,还要享受中国方面开放交流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