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理解名校对“保研生”的偏爱,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毫无底线的偏爱是合理的。今年备战2026研究生考试的同学们真是太难了,这种难,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原因,都出于高校对考研党的轻视。
翻阅网上考研党的大批吐槽贴,多数都是在吐槽高校缩招的问题,有的学校计划招生37人,却把30个名额都留给了推免生,更夸张的是有些学校一共就8个名额,其中7个都给了保研的学生。
可讽刺的是,即便高校毫不掩饰对保研生的偏爱,也依旧避免不了“招不满”的现实,每年都有大批名校被保研生“鸽穿”,今年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像同济大学今年的计算机专业保研就被鸽穿了,逼得学校老师也是没招了,甚至在网上问“有学生愿意捞一捞老师吗?”以前是学生求着想读研,现在的老师求着学生来读研,真是今非昔比了。
除了同济大学,像中科大的机械系也传出了推免招生情况堪忧的消息,复旦大学的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也空出来好几个名额,被鸽到什么程度呢?
正常来说,保研名校的学生如果没参加目标院校的夏令营活动,一般是连入围的机会都没有的,可复旦大学的信院如今连没入营的学生都获得了候补的资格,可见被鸽的有多狠了。
中山大学的航空航天学院由于招生计划微调、再加上大量考生放弃,导致推免名额出现空缺,已经开始从复试落选的学生中找愿意“回心转意”的学生了,这种打脸的操作若非实属无奈相信也没有哪个学校愿意做。
翻阅网上关于“保研被鸽”院校的消息,榜上有名的还有东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武大、南开等等,都是优质名校,其中情况比较惨烈的是中央民族大学,计算机推免被鸽了100多个名额,最终只招到了20多人。
而这些名校被鸽穿的讯息,传到考研党的耳朵里,除了有几分解气外,也称得上是难得的“好消息”了,毕竟如果这些高校后续捞不够人的话,多出来的名额大概率会流入到统考中,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就看自己了。
不过比起这个所谓的“好消息”,笔者作为过来人还是更希望考研生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公平对待,可以理解名校对保研生的偏爱——本科院校起点更高、学习习惯保持良好、且对科研有着一定的基础和热爱。
但如果这种偏爱已经演变成了对考研生的轻视呢?那这种偏爱就是不公平的,试问当一个院校把大多数名额都留给了保研生,给考研生的机会仅个位数的时候,换做是谁内心会平衡呢?
与其到最后,等到保研的招不满再把名额施舍一般地丢给考研生,不如一开始就设置更合适的比例,而不是用不合理的比例、不公平的对待徒增考研党的压力。
为什么考研上岸那么难?其实备考难度最大的未必是知识的多少,而是这种外界带来的心理压力,往年临考前两三个月换专业课是这样,如今把大量名额都先紧着保研生也是这样。
高校有招生的自主权,也就能轻而易举地影响考研生的心态,既然考研这个途径存在,就应该尽可能地保证公平,而不是让本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沦为保研生的替补,希望研究生学习资格的竞争能达到的公平境界,是学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努力学习上,而不需要被这些额外的焦虑干扰复习。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