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滴滴自动驾驶宣布获得D轮融资,融资总额20亿元。投资方包括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广汽集团等。据悉,资金将用于加大AI研发投入、推动L4自动驾驶应用落地,助力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滴滴联合创始人、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表示,L4自动驾驶技术是下个十年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技术变革之一,将大幅提升出行安全、效率与体验。
今年以来,滴滴自动驾驶在北京和广州开启了全场景、全无人测试,无人车在早晚高峰、深夜、骤雨等复杂出行场景中表现稳定。当百度萝卜快跑忙着刷新接单量、小马智行加速赴美上市时,滴滴用20亿融资,撕开了Robotaxi商业化的又一道口子。
这次的投资方显然都是对自动驾驶未来看好的,可以看出,从技术到产能再到市场的三方结盟正在悄然缔结。广汽作为滴滴自动驾驶的“老搭档”,已累计注资近8亿美元,双方成立的合资公司“安滴科技”也已拿到工商执照。据悉,广汽埃安提供AEP3.0纯电平台与星灵电子电气架构的“硬件骨架”,滴滴则注入L4级自动驾驶的“智慧大脑”,首款合作车型计划2025年底量产交付,初期部署规模就达数万辆。
算上此次融资,滴滴已经累计筹资超15.5亿美元,投后估值攀升至50亿美元。在2025年自动驾驶融资“头部集中”的趋势下,滴滴的融资能力印证了资本对“落地能力”的认可。滴滴的20亿融资,恰好砸在了Robotaxi“量产元年”的关键节点。2025年的赛道上,每个玩家都握着自己的“杀手锏”,一场竞争肉搏不可避免。
对于滴滴而言,生态闭环是独有的优势。当其他玩家还在为订单发愁时,滴滴的无人车能直接接入现有出行网络。或许,当首批量产无人车正式上路,我们就会发现:真正的革命不是“没有司机的汽车”,而是用AI重新定义的“高效出行”。
我们观察,随着国内AI与算力体系的持续完善,L4级自动驾驶正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应用落地阶段。头部企业正通过技术迭代与多元化布局,在全无人驾驶、成本控制等关键维度加速竞争。滴滴此次融资不仅为其AI研发与算力投入提供资金支持,也预示着中国自动驾驶产业正进入从实验到商业的关键拐点。
2025年,自动驾驶领域主要企业表现分化显著。小马智行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75.9%,Robotaxi收入激增157.8%,推动其美股股价年内上涨近40%。文远知行二季度营收1.3亿元,Robotaxi收入暴涨836.7%,毛利率28.1%,虽获Grab数千万美元投资拓展东南亚市场,但股价年底仍下跌36%。同时,文远知行被披露已秘密提交港股上市申请,预示着资本市场或将迎来新的自动驾驶标的。
地平线机器人上半年营收15.7亿元,同比增长67.6%,尽管经调整后亏损11.1亿元,但在国产替代及比亚迪、长安等车企合作推动下,其港股年内涨幅超150%,市值突破1200亿港元。此外,地平线机器人已完成超过60亿港元的融资,部分资金将用于支持其Robotaxi相关计划的推进。
对于整个乘用车大市场来说,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对于自动驾驶也是一次打开更大市场的契机。除了乘用车领域,滴滴自动驾驶正探索港口、矿区等封闭场景的商业化可能。这些场景路况相对简单,政策限制较少,更容易实现盈利,可与城市出行形成互补。此外,滴滴还在探索 "空地联运" 模式,通过自动驾驶汽车与飞行汽车的协同,构建立体出行网络。
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将创造新商业模式。随着自动驾驶车辆规模扩大,积累的海量行驶数据可用于交通优化、城市规划等领域。例如,通过分析车辆通行热点和拥堵规律,为市政部门提供决策支持,这种 "数据服务" 模式可能成为未来的重要盈利点。以Robotaxi为例,据麦肯锡未来出行研究中心预计,到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的总销售额将达到约2300亿美元,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达到约2600亿美元。
当然,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大,摆在滴滴面前的路有两条,其一是“大力出奇迹”,在技术上彻底领先对手,但这条路难度太大,滴滴现在也没做到这一点,其二是做差异化,滴滴现在的重点就在于此。自动驾驶是座金矿,滴滴盯上它无可厚非,但如何挖矿是个技术活,如果做的好,自动驾驶业务能再造一个滴滴。如果做不好,也不过是一个管道,最终成就的或许是另外的技术变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