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重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传统“高薪挖角”模式正被“校企共育”新生态取代。
5月21日,宝马集团与柏林欧洲管理与技术学院(ESMT Berlin)合作的“变革者奖学金”项目,以创新姿态率先破局——2025年,这一持续四年的计划重磅升级,首次向中国学子开放8个全额/高额奖学金名额,覆盖全日制MBA、硕士及在线MBA项目,最高资助4.5万欧元(约合35万元人民币),目标直指“数字化未来领导力”培养。
三位一体:数字化人才战略的全球范本
作为“家在中国”战略的核心拼图,宝马将中国定位为数字化创新策源地。目前,其在华研发网络已聚集超千名IT与软件人才,北京、南京、沈阳三大IT中心正主导开发2026年国产“新世代”车型超70%的车机系统。此次奖学金升级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通过全球IT专家互动、跨区域精英网络搭建,构建“学术-产业-国际化”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例如,全日制MBA获奖者将深度参与宝马与阿里巴巴、华为的AI大语言模型上车项目,以及宁德时代大圆柱电池量产研发,实现理论与前沿技术应用的无缝衔接。
校企联姻:从输血到造血的范式革命
比亚迪以30亿元“比亚迪奖学金”开创企业资助高校先河,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等“卡脖子”领域,通过“订单式培养”定向输送技术骨干。小米与武汉大学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雷军班学生可参与小米自动驾驶算法研发,并获得本硕博贯通培养通道,首批30名本科生已享受10万元/人的“卓越奖学金”。更具突破性的是曹德旺创办的福耀科技大学,以百亿元投资打造公立研究型大学,瞄准理工科前沿领域,目标直指“培养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顶尖人才”。
产业痛点:催生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将达103万人,智能网联领域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
面对行业挖角乱象,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2025年5月接受《晏会厅》访谈时直言:“现在行业里流行高薪挖人,但这种做法就像‘拆东墙补西墙’,不仅破坏行业生态,还让企业陷入短期主义陷阱。真正的人才培养应该建立在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础上,比如我们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的智能驾驶联合实验室,已经培养出了300多名核心技术骨干,这种内生式人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未来趋势:从人才争夺到生态共建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高翔指出:“中国年轻人才的技术敏锐度与市场洞察力,正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这一判断在行业实践中得到印证——吉利通过“产学创跃班”培养的工程师,已主导极氪品牌42万辆高端电动车的交付;宝马沈阳工厂劳模创新工作室年均申报30项国家专利,其与东北大学合作的车网互动技术(V2G)更成为行业标杆。随着福耀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车谷校区等新型教育平台的崛起,“企业出题、高校解题、产业验证”的人才培养闭环正在形成,这或将彻底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基因。
封面新闻记者 李继龙